2023年11月30日
第A05版:要闻

冬令进补有讲究

王 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冬令进补,来春打虎”的说法,中国的老百姓大多知道到了秋冬季节,要“贴秋膘”,要吃“膏方药膳进补”。

在中医理念里,冬季,是从立冬到立春的这段时间,此时自然界阳气潜藏于内、阴气当令,草木凋零、万物闭藏。人体的阳气也与自然规律相适应,闭藏于内。这种闭藏,其实是一种积极地积蓄能量的方式,为春季的生发作足准备,这就是大自然万物适应冬气的养藏之道。

近些年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广泛普及,有人说吃人参黄芪好,有人说吃阿胶红枣好,有人说……各路经验扑面而来。殊不知“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有人吃了很好的补品,换一个人可能没什么效果甚至有害。那么,老百姓到底要怎么选择冬令进补呢?

这就涉及到每个人体质不同,进补方式也都不同。中医将人群分为“九种体质”,除了完美的平和体质,另有阳虚、阴虚、痰湿、湿热、气虚、气郁、血瘀、特禀(过敏)体质。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几种常见体质的进补“讲究”:

一、阳虚体质

首先,我们重点说最“怕”过冬的体质——阳虚体质人群。

阳虚,就是阳气不足,热量不够,主要表现为怕冷恶寒,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头颜色淡,舌头形状胖胖的,有的舌边还有齿印。这样的人群自身体质就是偏“寒性”,就最怕寒冷的冬季了。那么阳虚的人,主打一个“温阳”,就是要吃温补阳气的食物或者药物,少吃生冷寒凉,少饮绿茶。在冬季偏向多食用热性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鹿肉,甘温的胡萝卜、土豆、山药、红薯、板栗、核桃等,还有甘温的水果橘子、荔枝、龙眼等。常见一些温补的中药材如人参、鹿茸、巴戟天、肉桂。中成药里面有个“金匮肾气丸”,就是专门温补肾阳的。

二、阴虚体质

阴虚就是虚热。所谓阴虚,阴液亏少,主要表现为“干燥”:眼干、口干,手脚心发烫,心烦易怒,盗汗,大便偏干、小便偏黄,舌头的颜色发红,舌苔薄甚至无苔。阴虚内热的人到了环境寒冷的冬天,再用温热进补,简直相当于是火上浇油。

在冬天寒冷的自然环境里,阴虚体质的人最容易“外寒内热”,因为冬天阳气内敛,容易将热郁结于内,体表又感受寒气,冬天越发心烦想喝冷水。那么阴虚人群切不可再食用燥热温阳的食物或药物,而是要倾向于滋阴清热的清补。多吃瘦猪肉、鸭肉、鳖、蜂蜜,莲藕、黄瓜、竹荪、甘蔗等甘凉滋润食物,茶饮药膳适合麦冬、石斛、玉竹、百合、西洋参等性偏凉润的,中成药里“六味地黄丸”是针对肾阴虚的。

三、痰湿体质

当今社会痰湿体质的人特别多,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湿气重”。这类人群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舌头胖大、舌苔厚腻,皮肤油腻,嘴里黏黏的,皮肤大便也黏黏的不成型。而且身材偏胖,肚子肥软,平时犯困、懒动、晚上打鼾。

痰湿体质其实就是饮食肥甘厚腻过多,身体又无力将多余的养分排出去,停滞堆积在体内就形成了痰湿垃圾。这类人常常表现出乏力困倦,自己就以为是身体虚弱,需要进补,其实恰恰相反,所谓“湿性重浊”,这种困乏的表现是痰湿垃圾堆积过多引起的,千万不可想当然的进补,而是要健脾化湿为主。

因为脾为生痰之源,痰湿体质者往往伴随脾虚运化不好,特别要注意顾护脾胃,饮食要清淡,少吃甜腻黏肥油脂食物,以免助湿生痰。可以多食用萝卜、海带、冬瓜、赤小豆、丝瓜、豆芽、薏苡仁、莲子肉等,还有一些健脾利湿的中药如茯苓、砂仁、藿香、陈皮、玫瑰等,可做代茶饮或药膳配合使用。

除了这三种常见体质,其他几种体质也有很多冬季进补的讲究,比如血瘀体质的人群,冬季也要注意少食肥甘油腻食物,要注意行气活血散瘀;气虚之人补气同时还要注意理气健脾,以防止出现胀气的反应;特禀体质的应偏重益气固表,补脾益肾,还要注意食物药物可能的过敏。

总之,冬令进补对于不同的人,一定都有不一样的讲究,在进补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自己适不适合进补,适合什么样的进补方式,绝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作者单位: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3-11-3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3954.html 1 3 冬令进补有讲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