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天资聪慧,自幼胸怀大志,青年时代,认定圣人可学而至,践履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格物”实践失败以后,对学术持认真态度的王阳明,曾有一段时间“出入于佛老”,学术兴趣转向佛学和道家,希冀在其中寻找到治理社会的良方。然而,在佛学与道家的思想中,他也没有找到治国平天下的良方。就在王阳明在学术路上徘徊之时,遇到了湛若水。
湛若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理学大师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献章(陈白沙)的传人,比王阳明出道要早,其心学思想早于王阳明趋于自成一派。遇到湛若水以后,王阳明坦承受到了湛若水的影响,“而后吾之志益坚”。正德七年(1512),湛若水出使安南,离京时,王阳明饱含真情,作了《别湛甘泉序》及《别湛甘泉》诗二首相赠。
正德九年(1514)春天,湛若水到滁州与王阳明相会,夜论彼此之见,在心学之道上进行了深度交流。滁州之会促进了王、湛各自心学思想更趋发展和成熟,成为明代心学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王阳明在广西平乱结束后,专程往广东增城造访湛若水故居,并题诗壁上,这是王阳明生前的绝笔诗。次月,王阳明在返回家乡的路上,病逝于江西大余县青龙铺舟中。
王阳明和湛若水,是明代学术的“双子星”,一见倾心,惺惺相惜,两人共倡的“心学”又被称为“王湛之学”,滁州有幸见证了“双子星座”的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