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苏 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乡村振兴关乎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关乎生态环境保护,关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乡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城镇乃至我们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其目的在于使乡村振兴工作的每一步都能够沿着既定的目标和规范持续开展,从而避免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和机制造成偏差。在乡村振兴制度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现有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相关制度建设,按照之前制定的相关要求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工作,确保脱贫户和脱贫人口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现象。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乡村振兴工作相关制度建设,防止出现工作主体职责不清、推诿扯皮、工作责任不明确、工作实效不明显等现象。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农村农民与城镇人员收入差距加大,要解决好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建立一套以城镇反哺乡村、非农反哺农业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环境

乡村要振兴,就必须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目前乡村脏乱差的现状,改善和提高乡村环境,不断提升乡村形象,其目的不仅是满足现有乡村村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不断吸引乡村振兴方面的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要加强乡村建设的统筹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工作要求和模式,结合乡村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村容村貌、生产生活习性等实际情况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便乡村村民衣食住行的同时尽量保持乡村特色。一要加宽、改善乡村道路,方便乡村进出人员出行。目前乡村道路以水泥路为主,有的乡村还有泥土路面未进行水泥硬化,且大多数地区乡村道路较窄,使用年限较长,缺少道路维护,车辆行人会车时存在交通隐患,要做好规划特定区域作为停车场地,方便群众停车需求,同时做好乡村道路路灯配套设施建设。二要加强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乡村基础网络设施。现阶段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但是目前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存在网络信号弱、信号不稳定、宽带网络端口少、网速慢等突出问题,需要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不断完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三要做好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础性投入,提高社会公益服务能力。

三、加强人才引育工作,不断提升乡村人才素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口外流明显,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加剧,没有人的乡村其振兴也只能是空谈。要做好乡村人才工作,一要靠引,二要靠育。一方面要加大引才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各项引才优惠政策,吸引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乡村,同时也要制定留才政策,在安家落户、职称评定、薪资待遇、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确保乡村振兴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另一方面要大力挖掘和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范围较广,包括乡村党员干部、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农技人员、非遗传承人、致富带头人、创业人员及从本地走出去的各类优秀人员。一是积极开展农技农活大比拼等活动进一步挖掘乡村本土人才,同时根据农业农村实际制定农技人才职称评定政策,提高乡村人才社会地位。二是组织摸排本地区在外工作的优秀人才并积极加强沟通联系,结合他们工作实际鼓励他们为乡村建设提供帮助和支持。三是积极鼓励引导外地离退休人员返乡,为家乡建设发挥余热。四是加强与教育部门、高校等单位的联系,组织开展本地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职业技能等培训,同时组织本地乡村人才开展外出学习调研,加强乡村与乡村、乡村与城镇的联系,定期互派人员进行学习和工作,开阔乡村人才视野,不断提升乡村人员素质。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和引领力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来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华文明具有上下五千多年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复兴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要做好挖掘保护工作,二是要吸收借鉴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涉及到的种类很多,有物质类,也有精神类。一方面要积极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设立专项资金开展专项研究,尤其是对于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要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形成图书资料图像影视等便于保存研究,同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展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学习、传承,鼓励地方高校结合地方实际开设相应方向的学科专业,培养相关人才,提高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再一方面就是地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引领新风尚,开创新未来。

五、加强乡村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

品牌塑造推广是发展地方文化和产业经济的重要源泉。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效应也越来越重要。一是要根据地方民俗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明确品牌定位,构建品牌形象,积极打造地方品牌,并将其固定下来,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注重品牌质量,提升品牌形象,只有过硬质量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开展农家乐特色活动,加强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质量品牌开展相关合作研究,提升产品质量与品质。

六、加强宣传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宣传工作具有传递信息、塑造形象、拓展市场、促进销售、建立口碑和传递价值观等功能。乡村要振兴,同样也要做好宣传工作。要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不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宣传。一是要做好对内宣传工作,积极向乡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国家和地方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方针政策,帮助群众提高认识、树立信心,鼓励和动员大家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工作当中。二是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吸引外来人员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城市人员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乡村旅游、消费等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七、加强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振兴的组织引领力

一个乡村发展得好不好,要看组织建设得好不好,能不能带动人民群众致富,调解邻里关系,形成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工作,首先要选好领头羊,形成头雁效应,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培养和优化年轻干部队伍,让年轻干部能勇挑重担,积极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和乡村农业中的行家里手,充实干部队伍。其次要深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分配一部分土地由村干部进行社会化生产活动,通过实际劳作充分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现状,通过切身实践感受到乡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拉近与群众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

(本文系2023年滁州市第七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滁州地区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2023024)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

2023-10-1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1658.html 1 3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