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0日
第A03版:副刊

秋 赋 湖 滨

□夏锡生

金秋时节,到湖滨观光赏月是很惬意的。从天长古城沿高邮湖长堤车行不到半小时,湖滨这个水乡小镇的秋光秋色,就会从云雾中出现在你面前。

一泓盈盈的碧水,一座半圮的石桥,一处临河的翘角飞檐,一条石板横陈的小街,一所隐逸的古寺,一道伸入河中的石阶,一袭岁月漫不经心的洒落,一景杨柳岸晓风残月……

小关虽小,素有“江淮第一关”之称,因为她凸显于湖滨一隅。沿古街长河可以上溯很远很远,最早的记录是秦始皇的重孙子婴,曾在这里开河治水。子婴死后,这里的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还在小关街头建造了一座子婴庙。北宋高邮籍著名诗人孙觉为寻找美好时光,从湖东转到湖西这水乡小镇来观光,并留下了这样一首诗:“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故应剖蚌登王府,不若行沙弄夕霏。”

说来也巧,时隔不久,爱国诗人文天祥因出使元营而被扣留,后逃脱南归经过此地,发现这一带农田易旱易涝,且交通极为不便,便写下了《过嵇庄》(这里的原始庄名)一首:“小泊嵇庄月正弦,庄官惊问是何船?今朝哨马湾头出,又在青山大路边。”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这里的环境不错,只要一改“湾头出”,就可直达“大路边”,水乡人家很快就会繁荣起来。

遗憾的是时隔不久,黄淮决堤,这里成了一片汪洋,新的灾难又落在沿湖人民的头上。心系人民疾苦的政治思想家、诗人于谦多次到此视察,督促并协助淮南节度使在这里筑堤筑路,栽柳挡浪,以保障水陆通行。几年后,于谦再次登临天长,目睹湖滨出现了新的生机,便颇为自得地赋诗:“花带玄霜迥出尘,胆瓶斜插更精神。别来无限相思意,聊赠江南第一春。”这首诗虽有点夸张,但情真意切,把天长与江南联系起来,自此以后,天长的文化的确与江南结缘颇多。高邮湖滨土生土长的戴状元所作的“一绿绽千红”之佳句,首先就是由江南才子袁枚在他的《枚园诗话》中介绍给世人的。

千百年来,特别是近年来,这里筑堤修路,开沟抬田,田里种麦种稻,堤上种花插柳,围水养鱼养蟹,复滩养禽养鸟,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成为皖东大地一颗耀眼的明珠。

漫步湖滨街上,一步步融入古街的暮霭里,一步步走进历史旧梦深处,恍若隔世。雕窗含雨敛雾,绣窗引潮唤浪,楼阁临水而耸,亭榭寻波而卧,朱栏凌渊而踞,琴宇攀峰而依。

置身湖滨,于树间花影窥月,雨雾迷漾,波光射岚时啜茗,霞落几案时泼墨。静穆的湖水,勾勒出胜影飘忽的幻象;清凉的红桥,流盼那一河易逝的岁月。艳莲虽娇,以波为巢。银铃悦耳,终寄命于风。流连倏忽间,犹渔歌唱晚,或高歌,或清唱,由远渐近,由近渐远。或如金石相碰,又似皎月漏林,仿佛水荡风卷,又疑雨打残荷。其清澈环绕,河海之溪水,其悠扬胜古刹之洪钟。余音拂岸缠檐,过桥穿廊,仍萦绕不绝。

这高邮湖畔的渔歌与金牛山下的《好一朵茉莉花》咏吟回环,珠联璧合,熔于一炉,吟唱和咏叹着天长人民雄浑的情感,启迪着一个个后来者。或许人们已经淡忘了子婴、孙觉、文天祥、于谦和戴状元在这里所留下的足迹,淡忘了为谋求这方土地发展的各界仁人志士在这里所洒下的汗水,然而这湖滨的秋水,这秋水的恩泽,从更远更深的地方流淌而来,通过晓风,流过残月,永远流淌在生生不息的水乡人民的心中。

2023-09-2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0274.html 1 3 秋 赋 湖 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