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 卜 雪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实现了从“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转变。但是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集聚能力不强、基金运行效果欠佳和金融转型发展偏慢三个方面,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构建金融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滁州经济健康发展蓄势赋能。
一、优化金融营商环境,让金融资源直达实体经济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的金融生存环境,必须抓政策落地、抓机构作风、抓工作创新,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投放,构建与滁州现代产业新体系目标相匹配的信贷投放新模式,激发金融机构经营活力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和考核激励等政策工具,持续引导银行业增加滁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关的资金投放。今年我市已建立了省市联动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应加快利用该资金池,撬动更大规模中小企业贷款规模,服务地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科创金融,助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培育离不开科技企业的聚集,科创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市委、市政府要活跃发展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整合协调我市金融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一方面,继续创新科创金融产品,进一步解决因无抵押品而难融资的问题,帮助科技企业将知识转化为资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投基金、风险投资,孵化培育更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助力其成为产业基础再造与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让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蔚然成风,助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动态循环。
三、系统优化提升,打牢多层次资本市场根基
经过三年的全省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我市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4月末,我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6家,辅导备案企业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家,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70家。我市必须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立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培育基地,推动企业规范化成长,“一企一策”培育上市,建设完善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定期走访、摸排、梳理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围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紧密结合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充分挖掘培育上市后备资源。
四、开拓乡村金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市要借助金融科技、互联网、手机终端,用新金融的理念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紧紧围绕党委乡村振兴工作部署,结合地域特色,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充分利用“惠农e贷”“兴农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深入村民生活场景,挖掘当地区域发展特色,缓解农村金融供需难题。
五、探索绿色金融,助力打造生态示范区
近年来,我市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先后落地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全省首笔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全省首笔“碳票生态贷”。市委、市政府在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应以国家战略和现代化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为抓手,充分发挥鼓励、支持、引导作用,探索本土化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推动绿色金融与经济产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