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董陈出生在滁县一位老干部家庭,看着他降世时天庭饱滿、浓眉大眼、哭声响亮的可爱模样,父母亲高兴地合不拢嘴,想象着长大后也要送到部队从军报国。然而命运弄人,董陈长到10个月时,革命一生的父母尚未享受其子蹒跚学步的喜乐,一道无可逾越的障碍便设置在他未来的生命之旅中,因小儿麻痹症,他双腿致残。这残酷的现实,注定了他要用双拐拄出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董陈到了读书年龄,初谙世事的他,懵懂地意识到在人生不幸的面前没有退路,生命的尊严绝不能靠怜悯和乞求获取。他羡慕游戏中的同学,快乐地追视蓝天下的鸟儿,他多么渴望站起来呀!在操场的一角,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双拐把腋窝磨的红肿冒血,麻木的小腿钻心地痛,但始终没有低下倔强的头,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失败,但也为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攒足了不屈不挠的力量。就这样,凭着残疾不等同残废的信念,在轮椅上完成了小学、初高中学业。
1977年,董陈招工进了一家工艺美术厂,当了一名钟表修理学徒工。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拜师学艺、刻苦摸索钟表修理技术上。当时单位有一本技术教材《修表须知》这是一本20万字的书,董陈如获至宝,每天下班借回家认真阅读,为便于日后随时翻看揣摩,在灯下足足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时间,用工工整整的隶书,硬生生地把这本书全部抄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董陈由刚进厂的门外汉,渐渐成为钟表修理的能手,连续3次在全地区钟表修理技术考核中力拔头筹,受到了组织嘉奖和厂方重视,由于始终有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匠态度,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先后18次被评为滁县地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2年,单位经济效益不佳,动员部分职工下岗自谋职业,董陈不愿给社会增加负担,又不愿看见单位因此而引发“内卷”,于是第一个报名要求下岗。虽说是残疾人,但人到中年的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养家糊口,董陈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滁州第一家个体钟表修理店在古老的文德桥边应运而生,且办的红红火火,在社会上羸得赞声一片。1998年,他被推选为琅琊区残联副主席,2001年,被评为市“九五”期间残疾人自强模范,市电视台、有线台,《滁州日报》《滁州广播电视报》《皖江晚报》《醉翁亭文学》,都给予了充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