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0日
第A06版:副 刊

话说陈浅

地名的由来

○熊建珩

“陈浅”也叫“陈家浅”,坐落在全椒县东南面的滁河北岸边。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地名?听老辈们说,“陈浅”顾名思义就是“陈家”那里“水浅”。滁河在未修建水利设施前的自然状态下,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平常时日,河上有渡船,解决两岸人的过河问题。但在秋冬枯水季节或干旱情况下,河水很浅,人们可以蹚水过河。而“陈家”那里“水浅”好过河,于是人们多从“陈家”那里过河。慢慢的,人们就习惯了叫那里为“陈家浅”,简称为“陈浅”。滁河上游“古河”的地名由来也类似,当地人原来称“过河集”,就是从那里蹚水过河赶集,后来慢慢变为谐音“古河”。

集镇的形成

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原因,北半球东西向河流的南岸大多河岸陡峭,而北岸则开阔,河岸地势平缓,有大片河滩地,这就为大批人群聚集交易提供了合适的场所。与此同时,河流上的船只在此上下货,为交易提供了货物进出运输的便捷,于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交易就在河岸边慢慢形成了“集市”。

随着交易的日益兴旺,一些“行商”开始在当地定居,变成“坐商”,又随着聚居人口增多,各行各业兴起,充满了活泼的市井气息日趋繁华,于是派官吏来镇守,管理秩序、收取税费,这样就形成了集镇,是先有“集”,后成“镇”。全椒县的陈浅、赤镇、古河等就是在滁河北岸边兴起、慢慢形成的集镇,而河对面的南岸则没有一个这样的岸边集镇。

滁河岸边水运码头和集镇的形成,是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相互促进,逐渐聚集起来的,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滁河“陈浅”段,西自襄河入滁的三汊河口,东至汪郢,全长十几公里,陈浅居中。圩里水田低洼,沟渠纵横,无法建房安身,因而圩区农民多居住在河堤或圩埂上,堤埂上村连村,一字排开,村子里房挨房,人口密集,十分拥挤,在现代交通建立前,交通闭塞,人们很少外出,只有到“逢集”日才去赶集。

陈浅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河南岸东边是江苏省浦口区的星甸乡,西边是和县的绰庙乡,离河岸不远处有一排山丘与河岸平行,两个乡的集镇都在山那边,山北边沿河是圩田,往里是畈田。老百姓沿山居住,村子称为“峒”,如“孙家峒”等,这里的农民赶集要翻山,因而大多过河到陈浅来。

同时,陈浅距离东面的乌衣,北面的界首,西面的县城都很远,于是就当仁不让地成了滁河两岸老百姓赶集聚首的中心点。上游的名镇古河也类似,地处含山、巢县、肥东、全椒四县交界处,距离周边集镇都很远,古河就成了周边数万人赶集聚首的中心。

水运码头是形成集镇的重要因素,船运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是集镇的优势所在。当地出产的大批稻米、油菜籽等农产品要外运,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农具、木材、缸盆碗等窑货的运入,在现代交通建立前,主要靠小民船运输。“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当年,小民船是连家船,装满窑货和各种南北杂货的船,还有木排、竹排,从长江进入滁河,逆流而上,撑船、背纤,号子声时时响起,十分辛苦。也有装满粮食的船,在蓝天白云下,扬起白帆,顺流而下,那场景十分动人。当然也有街上商户年节前雇用小船到县城或南京去进货,去南京称之为“过江”,因而有上百条船常驻陈浅。晚上常有数十条船停靠在码头岸边,站在河堤上一眼望去,月光洒下,渔火点点,小船轻摇,静谧美好,令人神往,耳边不禁响起《我的祖国》那悠扬动人的歌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一九四九年后,陈浅还成立了船运社,船民家的孩子上岸到陈浅小学读书。陆路运输并不是圩区的优势,窄窄的河堤圩埂上行不了大车,只能靠人挑、驴驮、独轮车,推独轮车不仅是力气活,还要靠技巧,正所谓“推车没有巧,只要屁股扭得好”。

集镇的兴盛

以逢集、赶集为主要特色的“集市”,一般都按农历的一、三、五、七、九或者二、四、六、八、十,设立循环周期的逢集日,一些流动商贩在不同的乡镇上轮流赶场。集镇经济活动的特点是农忙不忙农闲忙,平常平淡“逢集”旺。因而“逢集”是集镇经济活动的大事,每到约定俗成的“逢集”日,有上万人赶集,不仅陈浅老街上人头攒动,河滩上也十分热闹。有的在窑货摊边买缸、坛、盆、碗等生活日用品,有的在木材、竹子堆前挑选建房或做家具的材料,有的购买农具、种子,还有粮油运销者收购农民运来的粮油,并把大批量货装船外运。此外,牛行、猪行、鱼行、柴草行等行市交易也十分活跃,特别是春季,农民在集市上捉小猪、买鸡、鹅、鸭苗,就是新的一年的新开局。老街居民都烧柴草,农民赶集时,顺带挑一担柴草,也能换几个钱用。特别是秋收至年节前后,农民丰收后加上年节消费高峰,不仅赶集的人比平时多,购销交易也十分兴旺。还有城里唱戏的、玩杂技的也来赶集搭台唱戏,整个集市热闹非凡。孩子们特别兴奋,奔走相告。

还有一些交易方式形态现在已经很少见或消失了,比如赊账,青黄不接时,农民从商家赊购急需的商品,午、秋二季收获后,商家赶着毛驴下乡“收账”;还有每年午、秋两季,农民在街上布店扯买各种花色的布,然后请裁缝来家,为一家老小做过夏的汗衣或过冬的棉衣,现在这种做法几乎绝迹,被购买成衣所取代。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还形成了公序良俗、行规行矩,还有不少行话俚语,如窑货行的戏言“打破旧缸赔新缸,新缸没有旧缸光”“买缸没有抬缸贵”等。

滁河上游的“古河”,由于修建了古河大桥,兼具水陆运输的两大优势,“逢集”更是集镇经济活动的盛事。在高速公路开通前,古河镇曾是地区行署和滁县、来安、全椒、天长四县到合肥的必经之路。每到逢集高潮时,周边含山、巢县、肥东和本地的数万农民把小镇挤得水泄不通,小贩和农民骑路摆摊叫卖,经常使交通阻塞数公里,直到散集后才能慢慢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连年丰收,有大批粮油等农产品需要外运,农民收入增加,急需修建房屋,古河镇由此先后形成木材、粮油交易的专业市场,对周边几县市都产生很大影响。

集镇的失落

在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下,农村集市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它的不足也十分明显:一是交易半径小,局限在人力肩挑步行的“乡脚”范围内,一般不超过十公里,辐射力不强;二是交易量偏小,容易造成局部供求关系扭曲;三是往往会形成相对封闭、市场分割的小圈子,传统的集市交易方式有待于创新。

集镇、集市、码头,有着厚重的历史根源,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在各种交通节点上,星罗棋布的集镇就是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集散地。我国小农户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生产端呈现高度零散化,这决定了农村集贸市场必然存在,今后也还会与时俱进,以各种新的形态长期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农村市场也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

现在,随着髙速公路、髙铁和大吨位航运等现代交通的建立,特别是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给农民出行和运输带来极大的方便。再加上互联网加发达,电商快递下乡,促使农民从“乡脚”范围内的交易走向全国的大市场,“逢集”赶集已不再是农民唯一的出行方式。

近年来,陈浅圩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展起“稻虾连作”生产模式,每年三四月份,天不亮就有大批量活虾装车运往城镇,传统的“逢集”交易和装船外运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鲜活的农产品快速上市的需求。与此同时,一批新型城镇兴起,交易兴旺发达,经济繁荣富褣,那些传统的水陆码头优势已不再,一些地方的衰落就不可避免,陈浅就是这种情况。但同时,也有一批新型集镇正在兴起,农民增收致富,展示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2023-07-20 地名的由来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6680.html 1 3 话说陈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