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姝妤
漆艺是最具中华民族文化根性和符号礼仪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东方文化的精神和审美意趣。漆艺的流传已有八千多年历史,其独特的技艺及所蕴含的漆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转化与发展中都有极大的空间。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漆艺文化,滁州市博物馆联袂滁州及宁波两地的漆艺主创团队举办了“漆在我心——漆艺作品特展”。
本次漆艺作品特展于7月7日开幕,展览时间共12天。据滁州市博物馆数据统计,开展前三天,特展馆便吸引了几千人参观。虽然漆艺的流传已有八千多年历史,但观众们普遍认为这种艺术形式新颖非凡,没想到在工业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还有人能用天然树漆创作出如此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很多参观者表示,无论是展出的漆画还是漆器,都给人一种高雅质朴的感觉,呈现出超越时代的美感。
阳明之学 漆艺之美
步入展厅,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和漆画映入眼帘。色彩明丽的朱漆和深邃沉静的黑漆,有着鲜明的色差和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在两者之间,还有蓝色、棕色、白色等数十种色彩,形成多元化的色彩表达,营造出五彩斑斓而又和谐统一的画面。细细观摩作品,轻盈的线条牵引着沉重的漆色,在明暗相衬、动静相宜之间,构造出高雅的意境。创作材料以大漆为主,辅以螺钿、银箔、蛋壳等,既填补了细节之实,又丰富了想象之意,展示了技法之纯。
本次漆艺作品特展共陈列作品40余件,并以“阳明心学”为主题,向观展者传达了一个纯净无垢、随心所向的精神世界。如作品《许你一片海》,以阴阳学说中的“天圆地方”思想为设计理念,地为下,与方结合象征着静止,一如画中人物,透出静谧虔诚之柔美。但在作品中,方在上,而象征水下之物的金鳞却遨游其中,空间的颠倒让人联想到,510年前阳明先生至滁州太仆寺赴任后,常于日政之余,与百余门生环龙潭坐而论道之景。作品《变幻的时空》也以阴阳学说中的“天圆地方”思想为设计理念,天为上,与圆结合象征着运动,一如画中人物,现出运筹思虑之机巧。但在作品中,圆在下,而象征天上之物的百鸟却栖息其内,丰富的想象让人联想到阳明先生“草堂寄放琅琊间”的闲适旷达、“只把山游作课程”的随性优雅。作品《红蜻蜓》中,主角是一只红蜻蜓,它翩翩飞舞,落在一个莲蓬上休憩。它是自然的精灵,是生命的奇迹,是天地的恩赐。正如来到滁州任职管理全国马政机构的阳明先生,虽“地僻官闲”,然“滁山水佳胜……日与门人遨游琅琊、让泉间,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于是从游之学自滁始”。滁州成为传播阳明心学的高地,也让阳明先生道出“滁山与我最多情”的眷恋。
“栖”于两地 “漆”在我心
诸多参展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本次特展作品以“阳明心学”作为主题?本报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其中一位创作者。他说:“王阳明是宁波余姚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阳明心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阳明曾经在滁州讲学,吸引了大江南北的门生汇聚于此,使滁州成为传播阳明心学的望地,也为滁州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便尝试将阳明心学与漆艺作品进行一次结合,用心学理念体悟漆艺创作,以漆艺创作呈现心学理念。”今年是王阳明来滁讲学510周年,以“阳明心学”为主题的漆艺作品展在滁州市展出,既是对阳明先生的美好纪念,也是对阳明思想的创造性表达。
本次漆艺作品的创作者是三位来自滁州、宁波的年轻人:汤宗浙、邵瑞、胡龙剑。他们虽栖于两地,但因为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完成了“知”与“行”的合一。
据了解,汤宗浙和邵瑞两位老师曾经共同在厦门学习深造,就读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漆画专业。由于师出同门,又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爱好,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两人此后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一个去宁波,一个来滁州。2020年,因为毕业十周年聚会,两人聊起当前各自的事业,发现彼此依然坚守着传承和发扬漆艺文化的初心,深耕于漆画、漆器艺术领域,进而交流起各自的创作领域,以及背后主创团队的情况。胡龙剑是邵瑞在宁波的同事,三位老师对于漆艺创作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可谓一拍即合。由此,便开始了两地主创团队频繁、深入的创作交流。
在此期间,他们以“心即理”“致良知”为目标,秉承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的理念,不断往来于四明与琅琊之间,长期研修在姚江与西涧之畔。五年来,他们以“阳明心学”为主题,融入山水景物,表达人生意趣,创作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本次特展的作品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