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伦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中叶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38岁出任齐国相,在位40年,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发展实业 富国强民
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鲍叔牙的推荐下,担任齐国相。当时,齐国内部面临财政危机,外部战乱不断。对内,管仲大刀阔斧改革,如改革土地制度,实行按土地分等征税;发展盐铁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掌控货币铸造,调剂物价等,有力促进了齐国的经济发展。
管仲主张发展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由于齐国靠近大海, 具有优越的煮盐产盐的条件,且具有丰富的冶铁资源。管仲深知经营盐铁利润丰厚,主持齐国国政后,主张由官府对盐铁进行控制,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民制、官收、官运、官销。既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政府不必加税而国用足,又促进民间盐铁的生产,保障人民生活和生产需要。
对外,管仲打出“尊王攘夷”为旗号,以诸侯长的身份,号召诸侯国拥戴周天子,提出“尊天子以伐不敬”。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曹、许等国一起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
管仲反对武力征战,主张亲近邻国,建立互信关系,然后择乱而征,保证师出有名。管仲对于诸侯采取“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的政策,使诸侯“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在“买鹿制楚”的故事中可见一斑。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齐桓公在位期间,共9次召集诸侯会盟,葵丘会盟是最盛大的一次。周天子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霸主。
以法治国 德法并重
自夏朝以来的统治者都把礼治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以礼约束治下臣民的思想和行为。西周时期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周礼具有法律作用,但仍高于法治。管仲率先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和理念,认为法治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保障,礼治是法治的补充,相辅相成,开启了从礼制向法治的转变。
管仲强调立法者要以身作则,君主要率先垂范,立法自正。只要领导者带头遵纪守法,身体力行,遵守禁令,民众自然就能遵守禁令,社会秩序就会大大改观。管仲认为法律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必须做到“法律平等,贵贱共守”。“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戮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管仲重视刑法的威慑力量,强调要法律公正,制度明确;杀有罪,不宽赦;执行刑罚一定说到做到,民众就会畏惧。权威明示于众,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只有这样才能“发令立行”。
受到周礼熏陶和影响,在强调法治的同时,管仲也重视礼治,认为可以用礼的规范来弥补法治中的不足。管仲主张礼治不必废刑法,法治不必废礼义,二者兼施并用,相辅相成。
关注苍生 以民为本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仲始终把人民作为立国之本,他结合齐国的实际,推出一系列惠民改革,最为著名的是《管子》中“九惠之教”。政策规定,在城邑和国都设置“九掌”官吏,负责官吏,随时了解民情,落实爱民之策。
管仲下令在城邑和国都设置“掌老”的官,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规定家有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一个儿子的征役,掌管老人的官要每年三个月给老人送肉;家有8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两个儿子征役,掌管老人的官每月都要给老人送肉;家有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免役,每天有酒肉供应。这些人死了,君主供给棺椁。还劝勉他们的子弟平时细做饮食,询问老人要求,了解老人的嗜好,满足老人的要求,这是九惠之一。其余八惠包括“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等。
管仲推行“九惠之教”全面解决“惠民、利民、恤民、安民”问题,让百姓老有所养,少有所托,残有所救,病有所医,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广搜民愿 调查国情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仲的意思是君主站在天下人的角度观察,就没有看不见的;站在天下人的角度倾听,就没有听不到的;站在天下人的角度思考,就没有不理解的。能够集中天下人的聪明智慧于一体,才会有是非曲直的明辨力,就不会被蒙蔽。
《管子·七法》中在制订计划和策略时,需要有数量上的根据,否则,要做一番大事是不可能的。“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连统计数据都搞不清楚,却想去做大事,就像是没有船只而去走水路,这是很危险的。
管仲拟定了极其详细的国情调查提纲,《管子·问》所列问题共69项,都是有关基本国情国力的调查项目。其中属于人口方面的有37项,约占全部项目的三分之二;经济项目25项,约占全部项目的三分之一。这些调查项目主要是数量指标,同时辅之以品质指标,体现调查研究中数字和情况相结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