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2日
第A06版:副刊

从“淮右”到“江左”

——由“徽京”一词看滁宁两地的文化认同

○滁州电视台专题栏目原制片人 郑心一

六百多年前,即洪武七年,朱元璋在他的《阅江楼记》一文中写到大明的江山是“起于淮右,立业江左”。这里的“淮右”是指滁州,包括凤阳县、定远县、明光市等地在内的广大区域,而“江左”则是指南京。这是滁州、南京两地紧密关系的首度皇家发布。

今天,南京是滁州人出行的第一选择。看病、购物、旅游休闲,首选地是南京,甚至南京还成为了滁州人置业创业外向发展的首选地。据不完全统计,南京有30万滁州人,几乎占南京人口的4%。滁州大街上的车牌,除了“皖M”,最多的是“苏A”。以致于在安徽、江苏两地的民间,南京有着“徽京”之说,看似戏谑,却透露出两地人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其中的三朝建国与滁州密不可分:东晋的司马睿在渡江南下前,正是在滁州的琅琊山韬光蓄力,谋划图远,才有琅琊山的得名,才有了后来的“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东晋开国;南唐第一代国主李昪,幼年时流落在凤阳临淮一带,为寺庙僧童,后被杨行密收留,入身行伍,终成南唐大业;与李昪有着惊人相似经历的是洪武帝朱元璋,也是由凤阳寺庙小僧而成大明国君。

在南京的城建史上,有三次高峰期,一次是三国的孙权建立建邺城,奠定六朝南京的格局;一次是南唐李昪改造六朝、隋唐的城址,承前启后,今天南京城南段还保留原来的风貌;第三次是明代朱元璋扩大南京城的建制,南京城第一次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皇城。

朱元璋起兵凤阳,以滁州为根据地,进据金陵;又以金陵为依托,谋取天下。大明建国后,许多淮右功臣勋爵进入南京,同时代的诗人贝琼说“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南京城内王公贵戚多达1197户,估计人口达万人左右。其中淮右将臣占绝大多数。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淮右人的深度融入,并且从帝王到宰辅到文臣武将,对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地再塑造和再定位。甚至,“南京”的得名也源自朱元璋,并且将管理马政的南太仆寺衙署也设立在滁州,将中央机构设立在首都之外,这是罕见的。

现在从南京经江浦到滁州,再到凤阳的古驿道仍然眉目清晰,铺递和建筑遗存比比皆是,有市级文保单位赤湖铺桥、省级文保单位清流关、国家级文保单位池河太平桥等,这在整个华东地区极为罕见。在沿途珠龙驿设立的广武卫、池河驿设立的飞雄卫、红心驿设立的英武卫,无不凸显出这一条皇家规格的古驿道的特殊地位。

今天,“中国明清城墙”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包括南京、西安、荆州、襄阳、临海、寿县和凤阳。其中只有南京和凤阳的城墙属于皇城城墙,规格最高,其他的则属于二级王城或者州府级规格。

南齐诗人谢眺说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南佳丽地很多,南京能以帝王州独出其表,滁州给予了很大的支撑。

朱元璋也是南京实现跨江发展的第一人,他首次把江北的“江浦”建设为“卫星城”,实现跨江发展。洪武九年(1376),“江浦”县由滁州、和州、六合析地而成,所以历史上,江浦就与滁州有着连筋带肉的关系。在明代,一直把江浦、和州、滁州作为南京的卫星城市来发展。

在今天的滁城,还有和南京一模一样的地名,比如四牌楼、文德桥、鲜鱼巷、南台巷、上水关、下水关。南京有乌衣巷,滁州有乌衣镇。如此众多完全相同的地名,绝不仅仅是巧合,而是宁滁两地高度融合的证明。

不论是明代的“南直隶”,还是清代的“江南省”,江苏、安徽一直同属一省。清代后来实行两省分治,江宁府作为安徽的省府仍然长达100多年,可谓是家好分、情难舍。清代江南贡院每三年一度的会考,数万名来自江苏、安徽的考生会在一起,考在一处,这些文化的种子,更是在心理上很难分家。

2000年,南京首次提出“南京都市圈”的概念,滁州作为8个核心区域城市之一,在南京市的发展规划上,滁州的凤阳县和江苏的淮安市一起,成为南京北向纵深发展的两大支点。今天的南京经济正由“秦淮河时代”,向“扬子江时代”转变;滁州的经济,也由早先的“清流河时代”,向“长三角时代”升级。扬子江成为了滁宁两地经济发展的同源同脉。深度融合,借力南京,抓住机遇,借势而上,已经成为滁州人的共识。

在南京的周边,没有哪一座城市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与南京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滁州向南,南京向北,滁宁两地正在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轻轨的速度实现双向奔赴。“徽京”一说,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写照,看似戏说,实则讲真。

2023-06-12 ——由“徽京”一词看滁宁两地的文化认同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3701.html 1 3 从“淮右”到“江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