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2日
第A06版:副刊

浅谈“宁滁安”三地之间文化连接之纽带

○朱元璋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夏玉润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宁滁安三地明文化探寻”。而连接三地文化之纽带,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一历史人物。

一、渡江战役前,

朱元璋队伍由两部分组成

朱元璋曾说过:“予自兵兴,十有余年,所将之兵从渡江者,皆濠、泗、安丰、汴梁、两淮之人,用以功取四方,勤劳甚矣。以其为亲兵也,故遣守外郡以佚之。”除他所说的汴梁外,其余的地方均属于明代凤阳府。主要是凤阳府的人帮助他取得了天下。

渡江战役前,朱元璋队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郭子兴队伍(郭家军):定远、凤阳人。第二部分是朱元璋自己的队伍(朱家军)。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入濠州城,投奔郭子兴,并成了郭子兴的女婿。朱元璋于元至正十四年正月南略定远,离开濠州时仅带了24人,这是朱元璋的最初队伍,均是凤阳、定远人。攻下定远后,朱家军已有近3万人。至正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朱元璋攻下滁州。接着,郭子兴的队伍也来到了滁州。两军并成一军,近5万人。

在朱元璋驻守滁、和期间,凤阳府其他州县以及巢湖水军纷纷投入朱元璋,其中就包括常遇春等人。

郭子兴死后不久,朱元璋于至正十五年六月初二领军渡江。渡江战役成为朱元璋队伍的分界线,90%以上明初开国功臣(公侯)均是渡江战役前投奔朱元璋的。渡江后,在攻打集庆过程中,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阵亡。从此,郭家军的队伍并入了朱家军。

在上述凤阳府地区中,凤阳、定远两县的民众是朱元璋队伍中的核心力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全国各地卫所大多都有凤阳、定远籍的军官,且官高位显。

二、南京城内的公侯,

主要是渡江前的将领

建立明王朝后,最初跟随朱元璋创立天下的凤阳府开国功臣们都成了京都鼎臣、封疆大吏。其中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被封为公侯者,大多数是凤阳府人。28侯中,有14人是凤阳、定远人,且全部排名在前。

洪武四年统计,南京城中“公侯族属”达1197户,计其人口达万人左右。如果再加其他军官、军士,估计十倍以上。故明初贝琼诗曰:“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凤阳府籍的军士,成了南京城的主人。把上述凤阳府籍公侯、军士们说成是南京人,也未尝不可。

三、南京城的主人

——朱元璋部队占据贵州

贵州一带的民众,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早在洪武五年,在明军的军威下,贵州土官开始归顺。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将军,率师征滇。仅一二年间,西南一带全境平定。十六年三月,朱元璋召回征滇军队,留沐英镇守。沐英(1344-1392),凤阳府定远县人,朱元璋的养子。在云贵一带军队中,凤阳人占较大的比例。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设立“贵州都司”,下辖18卫和2个一级守御千户所,是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掌一方军政。由于贵州的地理位置、民众构成十分特殊,所以这里的都司不仅管辖当地军卫,还直接管辖部分州县。再加上军卫移民的人口多于当地民籍人口,所以军籍移民文化逐渐成为这里的主体文化。

安顺屯堡有“三十军屯、四十九堡”之称,明代安庄、普定、平坝三卫并列,往东还有威清卫,往西关岭守御千户所,大量屯军分布在交通主干线上,形成了较为密集的屯堡区域,其军户、民户之多在明代贵州各卫中居于前列。

明初进驻贵州的卫所武官,绝大多数袭职于明末。明亡后,卫所武官大多依附了清朝,有的还转为武职。后裔大致有两大去向:一是世代聚居在卫所驻地,坚守着汉人的身份与文化传统,形成了点状分布的“屯堡”村落。二是随着军户人口的增长,逐渐与少数民族共居。其中居住在“屯堡”村落的军卫后裔,称“屯堡人”,并成为今天的贵州省平坝、安顺、镇宁、普定、长顺等县市内明初屯军后裔的专称。

在上述地区的部分屯堡中,“屯堡人”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娱乐方式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其主流服饰“凤阳汉装”,是一种源于明代南直隶凤阳府的汉族妇女服饰,具体表现在:发型为高束前发,形若鸡冠,梳三绺头,称“凤头笄”;穿青布上衣,袖口较大,前襟刺绣花边;佩戴大耳环;不缠足,脚穿绣花翘尖鞋。对此,当地学者对“屯堡人”“凤头笄”作如下解释:屯堡人还有“屯军堡子”“屯田子”“堡子”等别称或简称。又因其妇女为天足不裹脚,故又被称为“大脚”“凤头笄”“凤头鸡”。“凤头鸡”当是与“凤阳头籍”“凤头笄”之音近意误所致。外地人不知其详,见其妇女衣着头饰与其他汉民不同,以为是贵州的少数民族,于是更有“凤头苗”之误称也。

屯堡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移民大多是军籍移民,因首领及人数较多的军士,均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府籍人,他们必然把原籍的文化带至安顺一带。由于凤阳府定远人、朱元璋义子沐英及其家族一直是云贵地区的主帅,有明一代凤阳府籍军士们在这里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所以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占据着主动权。他们和当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带有移民色彩的特殊民俗,一直沿袭至今。

2023-06-12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3700.html 1 3 浅谈“宁滁安”三地之间文化连接之纽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