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7日
第A03版:副刊

安顺屯堡家国600年——

来自中世纪江淮余韵如何在贵州山地寨生

○贵州省文联副主席 姚晓英

一、明朝村庄与江淮民俗生态

1902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安顺平坝天龙遇见明朝移民。作为一名有丰富认知的专家,他并不惊讶这样的遇见,因为他知道明朝洪武的江淮移民。但他惊讶对话时身着屯堡服装骄傲满满的那份回答:我们是老汉人。文化坚守的骄傲就在其中。安顺作为贵州腹地,1381年迎来了几十万江淮移民,成建制在堡子里生活,蕴含了江淮民俗生长的养分,有人因此将安顺屯堡视作来自1381年的明代民俗实景博物馆。

2023年,在贵州省委宣传部工作部署中,贵州屯堡将被打造为文旅融合示范区,作为大明卫所战略所遗存的文化,安顺屯堡迎来自己坚守642年的高光时刻。

1381年安顺建城,名为普定卫。作为卫城,军营的格局比比皆是。炮台街、大箭道、提督府是作为军营之城安顺的主要建筑。卫城之外,那些正军之外的辅军必须承担正军需要的一切后勤用品。今天走进安顺屯堡看见的江淮余韵来自于此,生活空间的迁徙让文化空间寨生成为可能。

明朝军营在安顺是混合舰队,生产、生活、打仗彼此成全和承担。春季播种,与土地对话,春耕的祈求要通过一定仪式表达。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顺地戏,民间名字叫跳神,组织者的名字叫神头。在大节庆这个文化空间里,神头要率领众神祭祀,要巡村送福。

地戏,更为准确地说是民间英雄主义教科书。能融合民俗祈福和价值教化的戏种不多,停留在村庄,与村庄百姓共呼吸的戏种不多。地戏能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与它的存在和心灵感知岁月的温度有关,与劳作中期望看见的幸福有关。乡土中求生活的村民,在祝福中、在仪式中获取安心之所。

600多年过去,来自明朝的村庄依然保留这份生活,也是安顺跨越千里与南京古都、凤阳中都对话的根源。

二、传承,年轻团队给予的寨生动力

关于江淮文化的寨生,安顺的底气在何处?抬汪公、玩花灯、跳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土文化的标识,乡土文化存在是专家意见发布的基础,更是乡土居民被特有价值观教化的基础。

安顺屯堡拥有来自明朝的普通话,有来自中都凤阳马皇后的绣花鞋……今天,来自江淮的图案依然在云贵高原的石头院落生长,这是文化记忆的表象,也是生命期盼的表达,更是地域、集体、族群家长体系的共同确认。在刚刚过去的“世界博物馆日”,安顺地戏走进了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一群年轻人走进地戏协会,参加遗产保护。首届地戏展演活动组织也来自这个协会。

地戏英雄此次真的在身边发挥了作用:一个男人、一个村需要坚硬的肩膀扛事。300多台地戏的大调查启动、年轻地戏演员开演,然后多年来没有地戏的村庄有了那英雄的锣鼓敲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戏也被教材成功编写。

走进安顺地戏,走进凤阳与花鼓蹬交流的安顺花灯,是江淮民俗的传承,更是山地居民艺术化生活的寨生。

三、家国600年,安顺屯堡保留的真正密码

时间车轮走过2023年,屯堡故事的叙述能是无根之花?贵州的乡愁不会为了谁而保留,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其实就在自己手上。做乡愁需要乡愁故事,一切历史对寻找乡愁的人、对需要有全新体验的人都是风景。

生长在肉身中的精神不朽是安顺屯堡要展示的,对家族的荣誉感追随是安顺屯堡要展示的,对自己生命责任担当的教化被铭记是安顺屯堡要展示的,江淮人家听从国家战略部署从水乡来到高原,远隔千山万水在石头的世界中打造陌生的全新的生活。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使命不改?文化基因的繁衍依然超越沉重的肉身,在屯堡人家的神龛上,永远有自己的祖训张贴。至今依然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必定携带家谱中定下的胎记而生长,生长的成果在证明家国使命担当的无比正确、有力。

当云鹫山居住的街道被称为金半家,居住的村庄留下父子双举传说,要娶的媳妇有资格点名为梅家是首选。这是很多年前的故事,但故事以传奇的方式继续生长。在现代化很多年后,在2013年的春节,金家在章家庄再建了金家祠堂,来自徽派建筑的祠堂在村口傲然伫立,金家的家谱依然在族人中神圣流传。这就是屯堡保留江淮余韵的真正密码,这些信息的组合传播着正能量,见证文化记忆的丰满与寨地生长的顽强。

2023-06-07 来自中世纪江淮余韵如何在贵州山地寨生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3213.html 1 3 安顺屯堡家国600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