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的成因和种类可以说多而复杂,暴雨、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有可能引发洪水,甚至人为因素也可能造成洪水泛滥。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种和大家关系最近的洪水——暴雨洪水和溃堤洪水。
顾名思义,暴雨洪水是大雨、暴雨引发的洪水。由于降雨过多过猛,超过了排水系统的极限,使得雨水汇集成河,进而引发洪水灾害。在春夏季暴雨期间,暴雨洪水突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且城市乡村皆有发生可能。一旦出现水灾,轻则影响交通出行,严重时会造成地区电力瘫痪,甚至出现伤亡案例。
溃堤洪水则主要发生在沿河、沿江、沿海地区,是当洪峰来临时,由于水位过高漫过堤坝,或水流湍急造成堤坝决口而引发的洪水。
水利工程如何预防洪灾?
面对洪水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无疑是水利工程,堤坝、水库、泄洪区等水利设施都能有效地在洪水期间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说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有疑问,新中国成立的70年间一直在兴修水利工程,其中更是有三峡大坝这样的超大型工程,那为什么还是会有水患呢?是不是说水利工程对治理洪水意义不大,“天定胜人”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就从几种常见的水利工程出发,讲一讲水利工程是如何保护城市的。
洪水本质上是河流流量忽然增大,短时间内河流流量的忽然增加便是洪峰,洪峰也是洪水产生危害的直接方式。所以,我们对洪水的预防手段说来简单,就是不要让洪峰超过河道、水库的承载力。达到这个目标有两种方法:扩大河道容量、削弱洪峰。前者主要通过竣疏河道和加高堤坝来完成,强化下泄能力、强化河道承载能力;后者则通过水库蓄水和泄洪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个水利工程是为了预防洪灾的荆江分洪区。荆江是长江的一段河道,在当地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因为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抬高了河道,并且荆江段的河道特别弯曲,有九曲回肠的称号。这导致了荆江水灾频发,而荆江分洪区就是通过分洪来削弱洪峰。
但分洪是预防洪水的最后一条路,因为一旦打开分洪闸,分洪区人民的房屋、田地势必要被洪水淹没。目前,荆江分洪区只在1954年被启用过一次,也希望这个工程能永远处于“备而不用”的状态。
与分洪区不同,水库的防洪作用不是将水引走,而是“压扁洪峰”。在上游产生强降水,可能出现洪峰时,水库便要开闸泄洪,以清空库存,这样便可以在洪峰来临时储存尽可能多的水,减少下游流量,以达到削减洪峰的目的。
遭遇洪灾我们应如何避险?
虽然现在我们有着十分完善的水利设施,但是城市内涝和暴雨洪水仍然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当我们遭遇洪灾的时候,我们该采用何种方法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呢?
在洪灾高发时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及时关注预警信息。在汛期,容易遭受洪水灾害的地区的群众应该养成留意天气预报及有关预警信息的好习惯。在容易发生暴雨的时期减少出行,不去可能发生洪水的危险区。如果居住在洪水易发区附近,及时准备转移,防患于未然。
如果洪水来临时,我们来不及转移,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与此同时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如果洪水持续上涨,暂避地点将要被淹没。此时我们务必不要慌张下水,企图游到安全的地方。最好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做成筏子,至少要在自己身上绑上塑料瓶、泡沫板等物体。
如果我们不慎落入水中,切忌惊慌失措和放弃求生,首先要尝试能否在水中站起来。尽量将头露出水面,调整呼吸;在可能的情况下及时脱掉鞋子,防止打滑并且更容易蹬水。遇到水中固定物时一定要用力抓住,固定身体积极等待救援。
如果在室内遭遇洪水,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洪涝灾害中有为数不少的受害者死于触电。当我们发现水漫入家中时,一定要及时切断电源,携带食物、饮用水和通信设备向高层或者房顶转移。
在积水路面出行时,如果看不见路面情况,一定要准备一支长杆或者类似物。持续的侦测前方水面深度,万万不可前往深水区。在城市内涝导致的伤亡中,失足落入下水道或坑中占很大一部分。
最后,暴雨天气中不要前往树下或山顶等地,防止雷击。
此外,洪水带来的灾害并不是随着洪水退去便宣告完结。因为洪水会污染灾区的饮用水,并且破坏当地的卫生资源,这使得洪水后肠道软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容易流行。灾后防病,保障“大灾无大疫”也是防灾治灾工作的重要一环。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其次,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灾后剩余水体,避免蚊虫叮咬。以及最重要的:不能让粪尿入水。总之,掌握洪水的避险知识,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在汛情期间渡过难关。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