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0日
第A03版:副刊

探访里运河

□李宜祥

早想探访里运河了。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纵贯在我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分段组成,从淮安的清江至扬州六圩称为里运河。里运河流经宝应、高邮、江都等地,有一种说法,里运河因位于高邮湖内侧而得名。

古老的里运河,怎能不引起我浓厚的兴趣?

清晨起床时,天空已飘起了细细密密的雨丝,雨情阻挡不了我们的游兴,我和一位情趣相投的朋友驾车直奔扬州而去。从“扬州北”上启扬高速,至“江都北”下高速,小车一路向东北方向的邵伯镇驶去,沿途的田野里稻谷已经青黄,稻穗在雨中沉甸甸地垂下了头。

出邵伯镇二三里,小车驶上一条高大的堤坝,只见堤内堤外树木蔚然而深秀,一条直且宽的大河跃然眼前,河道内水波粼粼,船行不息。我们惊呼一声:里运河!是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里运河。

小汽车沿着大堤逆流而行,渐渐地驶进一个船闸,我们停车游览。徜徉在堤岸的林木间,我们端详起船闸来,船闸东西两端各由两扇大铁门将滔滔河水由高到低顺延阻隔成三级“台阶”,铁门由机械操纵,或合或闭以调节水位。闸的西端河道上泊着一长串货船,这些船正缓缓过闸。

站在船闸上极目远眺,天高水长,波澜不兴,我感叹不已。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兴修的一项伟大工程。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征集民夫开挖“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炀帝登上帝座后,开通了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使江南的丰富物资能运往洛阳,通达涿郡。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经1200多年,在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时至今日,大运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

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隋朝时扬州就已经是一个大都市了,从唐朝到清朝,扬州因运河和盐业专卖而繁荣,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就为扬州的繁华和富庶做了注脚。

说起运河,说起扬州,就不能不说到隋炀帝。隋炀帝无疑与扬州是有深厚渊源的,他曾长年驻跸扬州。隋炀帝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有为君王,他在位14年,励精图治干了不少大事实事:建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中央政府架构和官僚体系制度;开科取士,广收天下人才,让寒门士子有出头之日;组织开挖了大运河……也有人认为他是位暴君,他连年发动战争,横征暴敛,民怨沸腾。晚唐诗人皮日休就曾说过: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看来,一条大河不仅维系着江山南北,更维系着朝代兴亡。

出闸回眸,船闸外围砖墙上有一行大字:江苏省盐邵船闸。

登车又行数里,见大堤内侧耸立一座涵闸,上书“昭关”二字。大堤外一条引水渠通向前方,由此可见,运河不仅通航,还灌溉农田。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旺,盐是官府课税的重要物资。联想到刚刚离开的这座船闸叫“盐邵”,我意识到这座船闸不仅调节水位以利船行,也可能同时是一个课税的关卡。我想象得出当年万船竞发的景象。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位晚唐诗人皮日休曾在运河边大发感慨:“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这首诗印证了扬州的繁华,也印证了运河的繁忙。

我们继续前行。水面上不时缓缓驶过成队的船舶,一声长长的鸣笛中,一艘拖轮拖着长长的一列驳船驶来,激起的浪花拍打着堤岸,发出“哗哗”的声响……

细雨霏霏,一直不停。大堤外出现一方荷塘,荷叶半枯半青,我们感受到了秋意。有几个男子在池塘四周持杆垂钓,此场此景,让久居喧嚣都市的我们真想扑进这初秋的原野,化身为一朵菊花,一片落叶……

小车驶入了高邮市境内,沿途的风貌没有任何改变。因前方修路,我们拐向东行,这是扬州至淮安的一条大道。车行不远,路边有一座千年古镇——界首镇。我对界首镇知之不多,只知道该镇有一种远近闻名的特产——界首香干。这是一种用传统工艺生产的豆制品,好吃爽口,食后口齿间留有一股清香。

过了界首镇,我们重又驶上运河大堤。小车穿破雨幕行驶在柏油路面上,车轮发出沙沙的声响,甚是悦耳。大堤内侧闪过一片片的芦苇丛,小车很快驶入宝应县境内,一个路牌扑面而来,柳堡,这是宝应县的一个乡镇。下了车,我们冒雨伫立在路牌下遥望大堤东边的一片水乡。我在少年时曾看过一部电影《柳堡的故事》,电影里的“柳堡”就是眼前的这个“柳堡”。“九九那个艳阳天,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我们唱着《柳堡的故事》里的插曲,又沿着里运河大堤向前方驶去……

2023-05-1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1552.html 1 3 探访里运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