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东 魏礼彬
2016年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沿着田埂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高产示范田种植管理要诀。他强调,要优化技术措施,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
七年来,滁州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心怀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全方位、系统性审视和解决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聚焦“四个坚持”,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重农抓粮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有效,全国粮食产量站稳1.3万亿斤台阶,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全省首个“人均贡献商品粮千斤市”的滁州,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全市粮食总产量从2013年的82.76亿斤增长到2022年的93.18亿斤,位居全省第三,单产达376.39公斤,高于全省平均2.68公斤,粮食商品率稳居全省第一,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和有力支撑。
然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加上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受冲击,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国内中长期粮食供需紧平衡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维护粮食安全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深层次问题。滁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坚持底线思维,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粮食生产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定期召开粮食安全工作会议,研究重大问题,谋划部署工作,不断强化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粮食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
二、坚持战略思维,着眼长远。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初级产品,是“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底气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稳定供应,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粮食危机甚至社会危机。
着眼长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滁州市出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实施方案》,围绕“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着力实施保耕地多种粮、种好粮增效益、规模经营主体培育、生产服务化、科技强农机械强农、高标准农田、支持粮食生产等七大提升行动,进一步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粮食价值链、打造粮食供应链。着眼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布局。着力推动沿淮优质农业发展区、江淮丘陵特色农业发展区、沿江高效农业发展区3大片区建设,重点打造55个粮食高产核心区,通过做大做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促进农业生产空间有效利用。着眼农村稳定,推进改革试点。不断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扎实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国字号”整市试点,让种粮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三、坚持系统思维,协同发力。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
坚守耕地底线,保证播种面积。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滁州市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构建市、县、乡、村重农抓粮的责任体系,将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分解到各县(市、区),细化到乡镇、村组,落实到主体、田块,通过“以村保乡、以乡保县、以县保市”,确保完成年度粮食生产任务。全市现有耕地面积1005.1万亩,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达1237.7万亩,优质专用粮种植面积达到941万亩,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5%。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到藏粮于地。滁州市锚定“农田必须是良田”的目标,完善建设标准,出台《关于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意见》;完善规划布局,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完善体制机制,搭建资金整合平台,建立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开展垦地合作和农业生产“大托管”,推动土地经营规模化和农业生产标准化,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粮食增产。2022年,全市投入23.4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89万亩。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28.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2.7%,让更多“望天田”变成了“吨粮田”。滁州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计划用5年时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深耕藏粮于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巩固粮食安全必须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粮食生产前沿技术突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滁州市全面排查整改种质安全隐患,收集农业种质资源584份,1家种企进入国家级种企阵型,获批2个省级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库。同时,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行动,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亩均产出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2022年,全市分别落实优质专用小麦394万亩、优质专用水稻547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内生动力。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农民种粮补贴力度。落实粮食种植保险和惠农担粮食贷等金融扶持政策,切实减轻新型经营主体的种粮风险,激发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2022年,全市累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3496万元,稻谷补贴23959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7485万元,承保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中央政策性保险1270万亩,财政保费补贴3.9亿元,农户获赔付累计4.3亿元,有力促进了粮食稳产、农民增收。
四、坚持人民立场,初心如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幸福也是“国之大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筑牢粮食安全和实现人民幸福有机结合起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滁州市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农业机制,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2022年,全市新培育高素质农民3200人,乡村实用人才总数累计达8.14万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滁州市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主线,以内强素质、外强能力为重点,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2022年新增家庭农场2727家、农民合作社118家,总数分别达15277家、7678家,居全省前列。增加农民种粮收入。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精准弹性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让种粮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增强农民种粮的底气和信心,从源头上保证粮食安全。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在新征程上,滁州市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实现稳产保供,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