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4日
第A06版:教 育

定格在心灵里的“化学家”

□庆克林

“化学家一般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在英国亦可指药剂师。”这是网上对化学家的定义。然而我心中“化学家”的概念是在初中三年级建立起来的,以至于现在我每每追忆起初中求学的岁月,化学老师朱广会先生的影像就会浮现在眼前……

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我就读于异乡的黄湾中学。到了初三才正式与朱老师结缘,有幸成了他的弟子。朱老师第一节课上得与众不同,他没带化学教本。拎着一个工具箱,稳稳地走进教室,往讲台一站,就惹人瞩目。墨浓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明星脸,简洁的发型,中等个头,身材匀称。看上去挺儒雅的,魅力十足。他面带笑意,开口自我介绍道:“我姓朱,化学老师。未来一年,我们共同学习化学这门有趣味的学科。”他的声音富有磁性,听起来极为舒服。然后,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化学是什么?”他指令我的同桌回答这个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于是,又顺势问道:“同学们有没有知道的?”当时,我毫不迟疑地站了起来,很利索地答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一门自然科学。”我的答案出乎他的意料,朱老师夸赞我说:“你是一个善于自学的好学生,前途无量。”

朱老师示意我坐下。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深受感动,一直铭记在心。后来每当学习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搬出朱老师的那句话来激励自己。

化学课继续进行着,只见朱老师戴上一副皮手套,用镊子夹住条状物体,小心翼翼地用火柴点燃,一种耀眼的白光夺人眼目,冒出缕缕白烟,令人震撼。他提高声音说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注意观察石棉网上还有什么物质?”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说起来,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这是镁条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老师解释了一番,我们频频点头,沉醉其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老师又从工具箱拿出几种物质,分别介绍了碘液、色素、维生素C,还故作玄虚地问道:“透明的塑料杯、水,你们认识吗?”大家齐声答道:“认识!”“看好了,我要作法了。”他把碘液放到塑料杯的清水中,晃动几下,水变成了棕黄色。取维生素C片加入杯中,很快水又恢复清澈了。朱老师捞出维生素C片,把碘液再次加入塑料杯清水中,搅拌均匀,水又呈现棕黄色。滴入色素后,水变成墨黑色,最后再把维生素C片加入其中,反复晃动,水又变成蓝色。同学们眉头紧锁,还没有走出“魔术”的情境。朱老师又让我们打开化学课本后的“元素周期表”,他竟从头背诵到底,还讲了门捷列夫的故事,令我们心驰神往,佩服得五体投地。从那以后,我私底下送他一个雅号——化学家。

“化学家”的美名不胫而走,绝对名副其实。在学习碳酸钙的相关知识后,有一天上复习课。朱老师让我们背诵于谦的诗作《石灰吟》,搞得我们一头雾水。而后他问道:“这首诗蕴含哪些化学反应?”我们一时不知所措,可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朱老师提示道:“凿出的石头的成分是CaCO3。”我们的思维豁然开朗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竟然如此奇妙:第一句是物理变化,后三句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CaCO3高温=CaO+CO2↑,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把化学教学和语文诗歌结合起来,激发我们认知世界的兴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还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洗礼。这是我们求学生涯的一个美好记忆,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于“化学家”朱老师的记忆,也曾镌刻在报纸上。有一次,我们班几个顽皮的学生午后闲逛,朱老师办公室的门没有锁,同窗们溜进去,拿了一沓报纸凯旋而归。我们一拥而上,浏览起来,竟然发现“中学生化学报”刊载朱老师的一篇文章,主要阐述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我又仔细“啃食”一番后,物归原主。恰逢朱老师在找这份邮递员刚送来的报纸,他很兴奋,好像见到心爱的宝物一样。原来,他一直撰写化学教学论文。从师于他一年,我们读了他好些佳作。在那个年代,农村中学有这么“高大上”的化学教师,绝对是屈指可数的。

初中毕业后,我有幸到凤阳师范学校学习,用心钻研化学这门课,想成为一名像朱老师一样的化学教师。工作后,虽未能如愿,但我并没有气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成了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这完全是受到“化学家”的影响。

不久前,我聆听一节化学公开课,看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氢气爆炸试验画面,感觉不太过瘾。眼前倏忽闪现朱老师用可乐瓶演示的氢气爆炸场景,冲击力依旧在……时过境迁,他往昔的教学情景犹如经典影片重现。“化学家”的形象一直定格在我心灵里……

2023-04-1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9840.html 1 3 定格在心灵里的“化学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