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4日
第A06版:要闻

浅议“乡土资源”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王克兰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久居地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就高中生的写作而言,乡土资源的写作利用就是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资源融入文字中,体现一定的乡土特色和人文情怀,解决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的素材“单一化”,内容“假大空”,语言“枯燥乏味”,缺少逻辑等问题,使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教师在具体的写作教学时,可以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主旨的深化,作文语言有逻辑。

一、给瓜果花香、清风明月建个“仓”

在现实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反映学生的作文说理空洞,素材零星且乏味老套,毫无新意。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有积累素材的好习惯,而且要和自己积累的素材建立感情。我认为学生可以建立两个这样的“仓库”:一个是从生活中获得直接材料,一个是从书本中获得间接材料。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要求学生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己的生活和家乡,特别是能够在心里描述具体的风物、人物、场景,化抽象地概括为具体地细节描写,突出自己家乡的独特性。记得曾经我的学生这样写记忆里的故乡:“低矮的土屋里,油灯昏黄,我的视力一直在下降。夏日的夜晚,妈妈的蒲扇一直不停地扇,我依然热得像睡在锅炉上。”我想这学生在平时真正用心看到身边的花草鱼虫,切身感受过清风明月,才能有如此的体会。

间接材料来自书本,包括课本内的范文和课本外的阅读。我曾给学生推荐了“天长地域文化系列丛书”,让学生了解天长本土历史人物。所以在写“我的乡愁我的家”这样的话题作文时,有的学生就很有感触地写道:“秦栏的卤鹅、铜城的大糕、龙岗的鸡头等家乡的美食,如刻在骨子里一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留住乡愁’,见证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历史。”

二、从“喊口号”到“真情实感”

当下的中学生作文大多以机械模仿、复制为主要手段来完成,作文内容、情感、思想远离现实,内容空间逼仄,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个人见解,纯粹是个“喊口号”的工具人。那么,我们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文字有真情实感、深刻呢?

联系上面的素材积累之方,已经指出了一条很有效的道路——与素材建立感情,那么在素材的输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曾经让学生收集整理过家乡的美食文化和习俗,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家乡的饮食文化,整理出自己的思考角度。当写到这样一个话题作文——“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学生就如数家珍地写着天长的饮食习惯和风俗,“家乡美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一种烙进内心的记忆,是一份难自消的情怀。思念,以美食为载体;文化,以美食来传播。对于中国人而言,看遍斑斓景象,走过千山万水,始终割舍不下的,是一份家乡口味。”我想这样的文字怎么会不打动阅卷老师,怎么会不让人喜欢呢?

三、巧用点墨画江山,姿态千万

李白说“哀怨起骚人”,没有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切身感受,没有感情源泉作为动力,如何使“生活”变得有趣而生动呢?高中生初写起议论文时,思想浅薄而狭隘,思考角度单一,千篇一律地套作,人云亦云。议论的语言低幼化,经常词不达意,说理不清,原地打转,更谈不上严密的逻辑关系了。所以,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越严密,说理论证越严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将学生的思维与观察结合起来训练,要求学生对自己平时的社会活动或者校园活动进行记录,并在后面写上一段自己的感触;去考察地方上的民情民俗、文物古迹,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丰富自己的大脑。旷日持久,学生眼到、心到、情生,逻辑思维也强大了起来,论证有理有据,论证语言自然有条理了。

作文教学既是能力的培养,也是习惯的培养。乡土文化是我们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生于斯,长于斯,最熟悉的就是最亲切的,最亲切的就会最有体会。高中生的作文素材应该是丰富的,论证应当有一定深度,语言也应当是生动有趣的,当他们养成从脚下的泥土中寻求养分的好习惯,假以时日地系统训练,他们的写作自然妙笔生花,也就达成了我们的乡土资源在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单位:天长中学)

2023-03-2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8640.html 1 3 浅议“乡土资源”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