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因为少先队员的建议,校门口的一座公交站增设了顶棚,等车的家长和孩子不再被日晒雨淋;因为一项“红领巾小提案”,一座岛上的设施进行改进,在那里栖息繁衍的鸟类得到保护;也是因为孩子的想法,一所小学决定建一个不排名、不颁奖的“舞台”,让孩子都有机会登台展示……在四川成都高新区,一群孩子的建议正在改变城市的很多细节。
过去几年,四川成都高新区连续举办了4届“红领巾小提案”征集活动,通过小提案的实施,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中引入了更多少年儿童视角,少先队也在有趣而充实的社会实践中凸显了“实践育人”的功能。
眼下,各地都在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的城市,实际上就是用儿童视角审视城市,让城市对少年儿童更有亲和力。打造儿童友好的城市,以往的习惯是“让专家说说”“让家长说说”“让教师说说”,依据各方的意见综合梳理后,进行设计和建设。而很少有征求孩子意见的。儿童友好城市,是对儿童友好的城市,这里的“友好程度”孩子是最有发言权的。如何友好,儿童的切身感受才应该是衡量的标准。
当然,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不应该只是脱离社会的“埋头苦学”,还需要他们多些“抬头看天”。我们更需要培养的是青少年儿童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让他们多去观察、多去思考,也许孩子的观察思考还是不成熟的,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让孩子去认知社会、感知社会、关注社会。当越来越多的孩子知道关注社会的时候,他们才能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栋梁之材。
少年儿童,不要只生活在“社会的真空里”,不能只是“盆栽的风景”,需要从小就历练关注社会的一颗心。让孩子们多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