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8日
第A05版:南谯新闻

科技强农促振兴

——南谯创新举措强化科技服务助力“三农”发展综述

本报通讯员戴秀兰 杨读俊

农业高质量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大局,乃“国之大者”。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作为全国第二批科普示范区的南谯,近年来更是将发展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科技强农步伐,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农业智能化、机械化,掀起新一轮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潮,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之翼。

建设科技队伍 拓展农业发展新路径

选优特派员队伍。坚持“自主推荐、按需选派”原则,增强服务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区新增科技特派员58名,总数77人,实现63个行政村和农村社区全覆盖。拓宽特派员来源领域,提高服务的全面性。科技特派员队伍有高校专家17人、企业5人、农业28人、气象2人、林业10人、金融1人、大学生14人。

夯实基层科普队伍。加强科协组织建设,积极建立科技志愿者队伍550余人,深入乡村、农企等地,利用科普讲座、义诊、发放宣传品及科普书籍等,丰富群众科普知识。实施“专家团服务计划”行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组建食用菌产业复合型科技特派团1个,滁菊、经果林专业型科技特派团2个,服务10家农企、28个行政村,开展技术帮扶10次,解决技术需求20个,研发推广新技术、新模式3个,命名滁菊研究所、沃林蓝莓、大柳黄金梨3家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示范基地,带动户均增收3000余元,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创新服务模式 打造科技强农新引擎

打造产业“大托管”模式。推进以科技特派团技术与管理为支撑的“大托管”模式,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团以滁州市金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区各镇建设食用菌生产塑料大棚,建成统一管理经营、分散生产的食用菌产业体系。2022年,新增食用菌经营主体11家,产业带头人26人,带动周边200余户共同富裕;打造食用菌“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南谯栎菇”区域公共品牌1个。

推行“3+1”运作模式。积极建立“政策引导搭平台、项目带动兴产业、利益联结促发展”和“科技创新惠三农”的工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整合政府资源,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明确财政资金150万元专项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通过“项目带动”整合项目、人才、技术三种资源,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水平,2022年沃林蓝莓、超越环保分别获批省级项目,项目总资金1050万元;华粮液获批市级项目,项目资金15万元;同时推荐沃林蓝莓、金穗农业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项目。“利益联结”形成科技人才和农村经济相结合、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以技术入股、兼职取酬、土地入股等方式现已打造利益共同体5个。

构建“6+1”服务模式。积极推广“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团、示范基地、农户、责任部门和1个项目”服务模式。沃林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蓝莓产业龙头企业,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依托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创建了省级、县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承担省级重点研发项目,获得项目资金50万元。同时组建特色经果林科技特派团,以团队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带动周围农户就业,进一步加速农业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成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典型。

完善服务载体 续写产业发展新篇章

做好工作站建设。聚焦科技强农,积极搭建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引导科研成果“向下沉”“往地方走”。全区获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家,总数位列全市第一。工作站均与安农大、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院所签订有合作协议,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服务,先后指导大柳镇良农黄金梨专业合作社、沃林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金玉滁菊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批省重点研发项目。目前共研究开发新技术3项、新品种2个,推广新品种示范数1770亩,建立种养殖示范基地2120亩,带动户均增收3488元。

强化科普设施建设。加快推动科普场馆建设,全区已建成综合类、天文类、生态环保、防震减灾和垃圾分类等五大类科普馆所55个,实现全市首个镇街文化中心科普馆室全覆盖,积极推进大柳滁菊科普馆建设,打响滁菊品牌知名度。

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户出题、专家坐诊”服务模式,推进省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下沉,目前已促进企业增收455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15万元。同时特派员围绕全区滁菊、茶叶、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已形成1000亩食用菌、2000亩滁菊、2.5万亩水果、3.5万亩茶叶等特色产业版块。利用好各类科技平台,助力农业企业申报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获批1家高企、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科技小院管理办法》,组织昌春木炭、盛柳农业申报科技小院。

2023-02-08 ——南谯创新举措强化科技服务助力“三农”发展综述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5843.html 1 3 科技强农促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