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以来,在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下,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保障医疗救治,以无私无畏的实际行动筑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防线。
坚守在疫情最“前哨”
“医生,我现在烧到38.6℃……”
“医生,我好像‘阳’了,现在浑身难受……”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去年12月中旬以来,我市迎来了一波感染高峰。一院西区发热门诊接诊量迅速攀升,每日接诊达到600人,远远超过发热门诊接诊能力,发热门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面对处于高位的疫情形势,该院迅速启用西区发热病区,发热门诊同样开启一级战备状态,全体医护人员全部坚守岗位,24小时轮班,持续超负荷工作,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和责任担当。
问诊、开处方、测温、抽血、信息登记……在发热门诊,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像上了发条的陀螺一样始终在高速运转。由于前来发热门诊的高龄老人、有基础疾病患者较多,医疗救治工作压力极大。连日的劳累和新冠感染也让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相继倒下,但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带病冲锋在一线。有的医护人员即使发烧也依旧坚守在岗位,忙碌地穿梭在病房里。还有的医护人员在感染后病情稍有好转立即主动返岗,竭尽全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我早点返岗,其他医护人员就能多休息一会儿。”医生王永贵在感染新冠回家休息不久后,考虑到医院人手不够,于是毅然告别同样病中未愈的妻儿,重返工作岗位带病工作。
轻伤不下火线
持续的医疗救治压力对于其他诊室来说,同样是巨大的考验。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罗庆明告诉记者,由于神经内科一病区医护临时被抽调至急诊、发热门诊等一线,神经内科仅靠二病区的医护人员在支撑运转。“神经内科的患者激增,同时医护人员也严重减员,我们遭遇严峻的挑战。”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罗庆明说,医护人员感染最高峰的时候,几乎有一大半的医护都被感染了。
12月19日下午,还在工作岗位的罗庆明感觉身体不适,当晚回到家后,他便发起了高烧。
没有过多的休息,第二天上午,罗庆明再次回到了工作岗位。“病人就是责任,职责所在,责无旁贷。几乎所有的医护都是边吃退烧药边工作。”他说。
副主任张成刚和医生刘涛在发热和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在手术台上给危重患者做急诊脑血管介入手术;医生杨正在新冠感染尚未康复情况下坚持工作,由于过于忙碌劳累,再次病倒在岗位上;医生孙京华在发热38℃情况下坚持值班,面对病房里的发热肺炎患者,孙京华彻夜未眠,不停地抢救着危重患者……
“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哪怕全科只剩我一人,也决不能让骨四科关门。”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一院骨四科90%的医护人员已经感染新冠,但没有一位医护人员退缩。骨四科护士长李兵开启“5+2”“白加黑”模式,和其他医护人员始终奋战在一线,手机24小时在线待命,随时为突发情况做着准备。
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在封闭的PCR实验室内,高速运转的机器嗡嗡作响,检验科工作人员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
“核酸检测从以往的10人混管改为单管检测,检测数量大幅度增加。此外,由于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需要进行登记并进行二次复核,核酸检测工作量也大大增加。”一院检验门诊党支部书记、检验中心主任谢瑞玉告诉记者,随着阳性患者数量激增,一院南区检验科核酸检测量一再攀升,单日检测量与以往相比增加了数倍,日均达2600管以上。
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检验人员加班熬夜已经成为常态,经常要连续在岗十几个小时。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医护人员因新冠感染同样减员严重,但是大家仍然默默坚守,毫无怨言,以精湛的技术为核酸检测提速,近10天累计完成核酸检测26489人次。“疫情当前,实验室就是我们的战场。面对病毒,我们检验人员没有一人退缩。”谢瑞玉说。
站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他们用实际行动默默坚守在一线,用责任担当诠释医者使命,筑牢了一道疫情防护墙,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团圆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