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李明 委员
近年来,我市积极抢抓新发展机遇,充分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和平台思维,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光伏产业基本成型,已构建起硅片、光伏玻璃、电池、组件、逆变器、边框、封装胶膜、背板等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预计全年产值突破800亿元。但如何在与盐城、义乌、曲靖、合肥等光伏之城竞争中抢得先机、成功胜出,压力依然巨大,急需采取果断措施破解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1.实化合作基础。石英砂资源是发展光伏产业的重要上游。凤阳县石英砂具有储量大、品质优特点,要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由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持有石英砂矿权,实施有序开采,保障稳定供应,持续培训发展光伏产业。对招引的光伏企业,可以协调签订资源保供协议,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持续的资源供应,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招引来的对产业上下游具有重大牵引的重点项目,可以配置矿产资源,使资源与产业牢牢绑定,让产业深深扎根滁州。
2.深化精准招商。精准引进晶澳、爱旭科技、信义等光伏行业头部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的“独角兽”,既看重“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又看好“小而精”的“小巨人”企业,实现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错位发展。支持头部光伏龙头企业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通过并购提高产业集中度。着眼延链,探索研究光伏系统回收利用技术,谋划布局回收利用项目。
3.分化要素制约。我市“十四五”期间有261个废弃矿山需要修复,面积3万余亩,初步估算可以腾退建设用地上万亩,能够有力缓解建设用地指标紧张问题。而且修复可以产生数量可观的砂石料,公开处置后不仅可以保障项目建设需要,还可以大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举多得。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采用节能技术,使用节能材料,采取节能、低碳、绿色化改造,让传统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统筹工业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对接长三角黄金水道,构建南以滁河为骨干的航道网络,实施滁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滁河入江水道提标。
4.强化人才引育。我市具有位于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左右逢源的优势,支持光伏企业与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开设光伏相关专业,可参照“博西华班”成功做法,通过订单式培养,设立“隆基班”“晶科班”等。
5.固化本地应用。我市地域广阔,拥有很大的屋顶存量空间,如果提高光伏产品本地化使用率,对降低光伏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销售,提高清洁能源发电量都有益处,实现光伏产品与终端市场的紧密衔接。发挥政府引领导向作用,把光伏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推进光伏示范工程建设,如采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太阳能户外广告牌等设施。
6.优化资本作用。鼓励光伏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光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提高企业竞争力。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主要投向光伏产业、汽车产业和动力电池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