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第A04版:要闻

关于滁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2年12月30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更是滁州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国际环境挑战加剧、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历史罕见高温干旱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紧扣“四个走在前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大力实施有效投资攻坚年和“双招双引”质量突破年行动,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向好态势,多数指标位于全省前列,实现了“季季红”“全年红”。

(一)着力抓好“双招双引”促投资,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赛马考核名列前茅。坚决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加强精准调度发力,强力扩大经济向好态势,经济运行评议连续四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

招大引强再获突破。大力开展“双招双引”质量突破年行动,“线下招”与“云上引”相结合,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滁州。

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建立项目专班和土地要素保障会商机制、项目建设闭环管理机制、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机制。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480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20个。

有效投入不断扩大。大力实施有效投资攻坚年行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投资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政府表彰激励。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技改投资、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

(二)着力抓好创新驱动促升级,产业质效不断提高。

创新资源加快聚集。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获批省工业设计中心7家、省工程研究中心8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9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6个。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6.5%,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5%,科技特派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获批国家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实施“6123”倍增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八大产业链建设,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实现新突破。

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皖美消费·乐享亭城”促消费行动,预计服务业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三)着力抓好一体化发展促开放,合作共建再上台阶。

新型功能区成效明显。“2+2”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省际合作园区纵深推进。“1+3”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迈出新步伐。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外贸外资较快增长。

(四)着力抓好深化改革促提升,市场活力有效释放。

助企政策精准发力。抓好国家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19条接续政策贯彻落实,出台市服务业20条、工业19条、中小微企业18条、房地产10条等助企政策。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实施“一改两为五做到”重大部署,持续深化“双对标”行动,奋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全市新增10项国家级、11项省级改革试点。

园区改革不断深入。

(五)着力抓好城乡建设促协调,共进格局更加优化。

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实施城市更新试点十大工程,全年累计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80个,完成投资220亿元。

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完成“三区三线”划定。

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完善防返贫机制,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评价为“好”。

(六)着力抓好绿色发展促转型,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环境污染防治纵深推进。创新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三查一治”提升年活动,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历年交办的1192个问题,已按序时进度整改完成1164个。

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获批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

生态保护修护成效明显。“五大森林”行动成效显著,成功创成“国家森林城市”,林长制改革经验在全国作交流发言。

(七)着力抓好暖民心行动促共享,民生保障有序推进。

暖民心行动成效显著。在实施19项民生实事基础上,开展就业促进、老年助餐等10项暖民心行动,提前超额完成37项主要目标任务,三、四季度全省点评会群众满意度均居全省第一。

民生保障落细落实。在全省率先开展“千企百校·智汇滁州”高校毕业生云招引活动,城镇新增就业11.3万人,就业创业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文化体育繁荣发展。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省级农民文化乐园10个,7家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居全省第一。

(八)着力抓好安全工作促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粮食安全基础夯实。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约1263万亩、较上年增加17.6万亩。

风险防范有力有效。开展自建房、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危化品、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平安城市深入推进。

自今年3月份以来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夏季高温干旱,以及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超预期突发因素冲击,个别经济指标弱于年初预期,但总体上延续恢复向上、稳中向好的态势,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取得了最好结果,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大部分经济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

在总结全年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总量规模还不够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消费恢复存在制约,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不足;部分领域投资增长动能偏弱;高能级的科创平台不多,高效率的转化成果不够,高层次的人才供给不足;县域经济还不够强,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两项收入”在全省还比较低;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多样化需求仍有差距,教育、医疗等事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与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滁州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从我市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战略区位、发展空间、交通枢纽、产业基础、生态基底、后发先至等6大优势持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特别是郑栅洁书记对我市提出争做安徽经济增长的“铁三角”、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的要求,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着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强化内需拉动作用。

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持续开展“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常态化“遍访企业、助企纾困”,从政策和舆论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更良好、更安心的发展环境。

聚力招引优质企业。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创新思路打法、顶格双招双引,虎口夺食拼抢项目。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把项目和投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要求,充分发挥土地、环保、融资等要素保障工作会商机制作用,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高潮。

促进消费平稳增长。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适当发放消费券、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升级“皖美消费·乐享亭城”促消费行动。

(二)实施科教兴滁战略,筑牢发展基础支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安徽”试点城市建设,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确保主要创新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制定招才引智“十大举措”3.0版,办好办实“揭榜挂帅”系列活动。

(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实施制造业“6123”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确保全年新增规上企业300家、亿元企业25家、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

促进服务业升级。抓好服务业“锻长补短”十大行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坚持数字化赋能。制定以数字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实施方案。

(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发展优质专用粮88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94亿斤左右。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和分类,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4个,提升整治自然村庄326个,提质改造“四好农村路”300公里。

打造农村改革品牌。

(五)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深度融入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建设,深入实施宁滁结对合作帮扶。

提标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做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运用和管控。

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推动骨干交通项目建设,打造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

(六)纵深推进改革攻坚,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持续推进“双对标”专项行动,确保营商环境考核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零基预算。

提升园区平台能级。对标对表沪苏浙,“一区一策”推动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争取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突破5500亿元、增长15%。

提高外贸外资水平。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支持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借助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抢订单拓市场。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行动,出台《滁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能源、工业、交通、城建等分领域达峰行动。

促进发展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八)奋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实施更多暖民举措。动态调整10项暖民心行动,推动老年助餐、安心托幼、快乐健身等项目提质扩面。

依托就业带动增收。严格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免费开放137家公共文化场馆,提升“乡村春晚”“出彩滁州人”等品牌活动质效。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会保障服务,继续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九)牢牢把握底线思维,夯实发展安全屏障。

积极降低疫情影响。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各位代表,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崭新篇章。

2022-12-31 ——2022年12月30日在滁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4040.html 1 3 关于滁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