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第A05版:来安新闻

文旅局做好新时代文化“大餐”

本报讯 来安县文旅局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服务供给更为丰富,服务内容更有新意,服务方式更接地气,为群众做好新时代文化“大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遵循“食谱”,突出机制,聚焦统一管理提质效。整合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家书屋、图书馆分馆、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进行项目整合,有效地把文化服务、图书配备、全民阅读、非遗挖掘传承、农技培训、党员活动、科普、培训、普法等功能集于一身,融成“一盘棋”,避免各自为政,统筹使用人员、资金、空间、设备等各方资源,追求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性价比”。2022年以来,统筹投入28余万元配备桌椅、电脑、书架等,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发展提供新动能。

考究“食具”,突出载体,聚焦数字服务添动力。深化资源建设,提供制作精良、水平卓越的数字内容。做好文化资源录制整理工作,认真组织文化活动开展,丰富活动内容,严把演出节目质量关,精心谋划好重大节庆日文艺演出、送戏进村、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的线上活动预告、活动录像、视频剪辑制作等环节,为数字文化资源储备提供有力保障;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借助扫描、录像、直播等手段,将非遗项目洪山戏、白曲、手狮灯、秧歌灯和历史文物、红色史料等来安县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数字平台上展览展示,提高群众文化体验。

善用“食材”,突出特色,聚焦文旅融合创品牌。坚定“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文旅领域多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聚力发展。2023年继续构建互联互通、统一高效的特色乡村文旅品牌创建机制,以江淮分水岭来安红岭段建设为主体框架,以来安特色传统文化为有效补充,突破传统的风景道模板,打造以特色文化为底蕴,以山水资源为依托的新型风景道,将“石界牌”“千年银杏树”“龙窝寺”岭上观景台”等特色景点以及“洪山戏”“女子龙灯”“乡村春晚”“红色半塔”等特色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提升风景道沿线的特色旅游美食村、民宿及双微提升点等旅游品牌竞争力,推动来安县戏曲孵化、民俗演出、非遗传承等文化品牌发展活力,发挥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聚变效应,为文旅事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思路,实现新跨越。

迎合“食客”,突出“为了谁”,聚焦群众导向赢口碑。菜肴好不好吃,不是厨师如何自吹自擂就行的,总是要看看上桌后客人的评价。文化服务也是一样,“碑不自立,绩由人传”,要聚焦群众导向,让群众全身心融入到繁荣基层文化的事业中来,不当局外人,不做旁观者。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克服乡村文艺生活“等、靠、要”的依赖观念,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文化发展中扮好“主角”。农民群众既是主要观众,也是重要演员,充分实现以文化部门为引导,以乡村能人、文艺骨干为支撑,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活动新模式。如2022年半塔镇半塔村村民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地举办了一场热闹、喜庆、接地气的乡村春晚,文化站长、文化协管员和文化带头人齐上阵,在节目编排、舞台表演、服装道具等方面帮助指导,让村民们在舞台上、家门口尽情享受文化盛宴带来的热烈氛围和参与其中的乐趣,真正实现文化乐民。

(肖晓东)

2022-12-2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3562.html 1 3 文旅局做好新时代文化“大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