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
第A06版:专版

集全民之智聚全市之力 创优打造滁州乡村振兴新样板

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 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历史使命与实践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征程上,应结合滁州实际,集全民之智,聚全市之力,贯彻落实省委对我市提出的“走在前列、争创一流”的要求。

一、认真研读,全面弄懂吃透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精髓

我们要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拧紧思想“总开关”、校准前进大方向。筑牢同心根基,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同向信念,深入领会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深入领会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干出新时代人民政协委员的新样子。凝聚同行动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围绕中心演好“协奏曲”、服务大局唱好“大合唱”,为推进滁州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争创一流”贡献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力量。

二、统筹设计,准确把握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规律要求

新征程上,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要在“下好先手棋”上赢得主动,必须遵循规律、统筹谋划、科学设计。准确把握党管农村工作的首要原则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运用法治思维,首位遵循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乡村振兴促进法》;准确把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使命任务,运用好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准确把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运用好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做到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谋划和研究解决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战术思路和重点难题。

三、集智聚力,以优良作风打好我市乡村振兴“1234”组合拳

乡村振兴工作要紧紧围绕为民造福的主线,凝聚合力,才能携手人民群众走上“生态美、产业兴、人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守牢“一条底线”,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紧盯“三保障一安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高质量完成年度各项任务,全力收好今年官、谋好明年局。抓好“两个关键”,实施好“两强一增”行动。深入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抓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两个关键,确保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达13.5%,全市所有防范返贫帮扶群众人均收入增速达18%以上,全力促进共同富裕。做好“三篇文章”,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文章,坚持用深化改革解决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问题,深化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全力打造“百亿小岗”,引领全市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高水平建设文章,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立足长远、符合当下。高绩效治理文章,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建设,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和数字化治理,打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实施“四大举措”,以江淮分水岭岭脊线风景道示范建设引领全面乡村振兴。以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合力建成高标准农田105.19万亩,打造高质高效农田“精品示范工程”。以村庄规划释放发展空间,合力完成风景道沿线119个行政村,2017个村民组的分类规划。落实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留白”机制。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为抓手,合力推进乡村资源价值和金融资本开发相结合,增强自我变现能力,争取到2024年风景道重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盘活要素资源流通倾斜为保障,合力推进土地整治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保证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风景道建设,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形成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2022-12-2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3493.html 1 3 集全民之智聚全市之力 创优打造滁州乡村振兴新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