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第A03版:副刊

黔湘美食

□王世玉

这几年常在外出差,入湘进黔,翻山越岭,我在中国的地图上爬格子,常有机会贴近城市乡村里的“毛细血管”,去闻煤炉味,去见笨拙的生火,去吃热乎的烤红薯……在湘西盛满鸭油炖茄子,在冀南的地摊嗦喽板实拉面,在晋中品味吕梁的油炸蘑菇,在渝北涮脆毛肚、呷串串香,在黔东南吃酸汤鱼,在苏南吸汤包汁儿,还跨过海峡尝冰甜爽口的清补凉……回想这一帧帧画面,感觉这些美食能进脾入脑,也有消烦化忧之神功。杨小凯笔下有一个场景,一人说美食,众人咽口水充饥,天凉了,暂且献上两道菜给这段时间加班加点的战友们润润胃。

黔东南酸汤鱼

一年前,我和同事去了热情好客的黔东南。在下榻的酒店推开窗,只见附近沿街的饭馆都用加粗加亮的“酸汤”招牌招呼我们,弥漫着酸辣味道。

当年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了解了酸汤鱼是贵州的名菜,现在既然来了就要尝个够。这不,早点是酸汤面,中餐有酸汤饺子,晚饭有酸汤鱼,酸里透辣。听当地人介绍,酸味不是添加市场贩卖的醋,而是贵州本地野生的小西红柿,这种小西红柿自然发酵是当地制酸的“秘密武器”,贵州本地更有“做不来酸汤嫁不了人”的俗语。辣味是由八角、桂皮、花胡椒等烹制而成,番茄发酵添酸增色,辣椒添辣增香,让人食欲大开。

贵州食酸有其自然和历史原因。贵州多山,潮湿多雾,而且过去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吃到盐,因此有“斗米换斤盐,斤盐吃半年”的说法。于是当地人就想办法用其他佐料替代盐,酸食就是一大发现。贵州人常食酸味,生津祛湿,让身体微微出汗以维持体内平衡。现在虽然已不缺盐了,但是食酸的饮食习惯却代代相传,而酸汤也成了贵州家喻户晓的美食调味底汤。

湘西鸭油炖茄子

今年8月,我们在湘西腹地的邵阳待了足足二十天。在邵阳下辖的一个偏远县城,日落山头时分,我们驱车找饭馆,最终和一家正备菜款待亲戚的主人商量妥当,留我们就餐,品常当地美食。

过县城往东走,大约十余里山路,从山坡望去,溪水和群山交汇处坐落的那幢木屋,便是我们就餐的那户人家。木房子是新盖的,木纹和房梁架构的样式都遵循当地的习俗,涂清漆、大门脸、小窗户,大门朝西,稻场不大,往下是山坳里的菜地,黄瓜架搭在辣椒陇里,韭菜茬和青菜地被鸡鸭啄成斑驳的油画。通往大门的路,七拐八弯,车子进出需要三个人在三个方向指挥才能停靠稳当。

家中二老照看三个孩子,年轻妇人在县城工作,丈夫在广州做工,他们黝黑的皮肤、长茧的手掌映衬在笑容里。今天能聚起来也是因为丈夫回家,双方亲家聚在一起,加上我们五个“不请自来”的客人,满满一大桌。

我们五人围在圆桌的西南角,有道黑乎乎的菜放在东北角,我伸胳膊去够,主人便把菜移到了中间,介绍说:“这菜有点寒碜,是昨天吃剩下的鸭肉卤子,今天又放了点茄子。其实味道不错,你们要是不嫌弃可以尝尝。”

鸭肉酥香,茄子糯软,掺在一起齿口满香,同行四人也纷纷抻手拣筷子来夹,个个都说好吃。主人介绍,鸭肉是“补虚劳的圣药”,湖南邵阳这边山区多潮湿,爱吃鸭肉,茄子是自家种的,能吸油,它俩放在一起焖,既饱口福又健康,是我们的家常菜。

我的眼角湿润了,被主人的小举动感动了,他们把隔夜翻炒的菜留在自己旁边,把现炒的热乎菜端到我们跟前,这应该就是我们到农家蹭饭时体验到的淳朴。临走时,我们硬塞了一点钱,以表感激之情。

回滁后,因为常惦记,我便从网上购买了一些酸汤料包,并嘱咐小孩爷爷要把剩下的红烧鸭卤存在冰箱,待到周末时一起复刻美味,在舌尖上游黔湘。

2022-12-1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4842.html 1 3 黔湘美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