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程军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全新目标和重大任务。市农业农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走在前列、争创一流”为目标,只争朝夕、奋勇争先,加快滁州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奋力开创新时代新阶段滁州“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主动担当,抓牢粮食安全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滁州耕地面积居全省首位,素有“安徽粮仓”之称,常年粮食总产稳居全省第三位,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市农业农村局将主动担当,紧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米”,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和防御自然灾害水平,积极争取国家级整市域高标田建设试点,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基本农田的高标田全覆盖。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确保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紧抓科技和装备“两个支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到2025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在87%以上,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整市创成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努力向粮食总产百亿斤目标奋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滁州贡献。
二、履职尽责,抓稳市场有效供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滁州作为全省畜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市,水产、生猪产能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五位。发展设施农业有机遇、有基础、有优势。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市农业农村局将聚焦畜牧、渔业、蔬果、食用菌等重要农产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耕地保护和设施建设相统一、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同步,推进设施农业提速扩面、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品质化农产品的需求。到2025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超85%、水产品供给能力稳定在40万吨、蔬菜面积超50万亩。
三、着眼增收,抓强富民兴村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滁州资源禀赋,已初步形成稻虾共作、道地药材、特色杂粮等“十大”规模绿色食品产业,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前景可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市农业农村局将围绕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立足定远生猪、天长芡实、凤阳贡米等“一县一业”,努力构建全产业链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打造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着力做强加工,依托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永不落幕的平台,加快招引一批食品行业领军企业,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力争实现2千亿元。着力做响品牌,依托滁菊、天长芡实等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不断扩大“滁字号”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着力做活新业态,建设全市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廊道,不断探索滁州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四、提升品质,抓好和美乡村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滁州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村风文明、民风淳朴,已建成321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明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陆郢模式”、来安农村垃圾“收转运”处理模式等典型经验全国推广。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市农业农村局将积极发挥乡村建设牵头单位和主力军的作用,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公共服务“同质同标”、社会治理“同向同行”、绿色发展“同步同治”,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村庄规划建设提升、村庄清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大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25年,全市村庄基础设施逐步优化,村容村貌全面提升,长效管护机制有效建立,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五、聚焦赋能,抓实农村综合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滁州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孕育和发展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小岗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市农业农村局将秉承小岗精神,以打造“百亿小岗”为引领,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天长市、明光市第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高质量发展,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到2025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其中300亩左右集中连片占比达50%。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下力气探索落实所有权、保障资格权、放活使用权,打造更多的“滁州模式”,力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巩固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三变”质效,不断激发农村集体组织自我造血活力,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