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 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段论述指明了制造业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性定位。这对我们滁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提质扩量增效指明了正确方向。
滁州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将自觉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认真贯彻落实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以实干实绩实效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一、突出重点工作,实施“六大行动”
(一)坚持“培育+引进”,实施优质企业引育行动
1.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大力推进“数字滁州”建设,每年新增注册企业1.5万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每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年均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以上。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每年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400个以上,大力招引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总部等。打造全国知名的领军企业,入围全国制造业500强、民营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每年新增2户以上。
(二)坚持“龙头+配套”,实施优势产业壮大行动
1.打造千百亿级产业体系。纵深推进“双招双引”,促进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培育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能源、硅基材料、绿色食品、新型化工6个千亿级产业及半导体、新能源电池、医药器械、智能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绿色涂料、新型功能纺织材料、智能出行装备、凹凸棒基新材料、人工智能10个百亿级产业。
2.壮大县(市、区)主导产业。滁州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汽车及先进装备、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等产业;中新苏滁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绿色能源、医疗健康等产业;天长市重点发展仪表电缆、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产业;明光市重点发展水性涂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来安县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轨道交通及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全椒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电子新材料等产业;定远县重点发展新型化工、绿色食品等产业;凤阳县重点发展硅基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琅琊区重点发展非织造布、绿色食品等产业;南谯区重点发展绿色能源、半导体和电子信息等产业。
3.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工业软件、产业技术基础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加大基础领域研究投入力度,培育一批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四基”产品和技术。聚焦核心“四基”薄弱环节,每年滚动实施一批“工业强基”项目。
4.加快构建产业链生态圈。培育智能家电、先进光伏2个国内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2至3个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3至4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和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立完善“链长制”“群长制”,动态培育“链主”企业8家以上,构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生态圈,做长做宽产业链,加快推动形成足以影响产业链控制力的技术和产品。
(三)坚持“科创+产业”,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
1.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大力培育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每年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加强产学研协作。开展产学研“双进双赢”活动,聚焦“企业出题、科技答题”,推进重点企业进高校院所、专家教授进企业,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行业协会联合共建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加快推进重点产学研项目合作。
3.创新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对标“三首”产品需求清单进行研制,每年培育“首台套”装备16个、“首批次”新材料4个、“首版次”软件10个。发挥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撬动作用,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加快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四)坚持“数字+制造”,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1.系统推进制造业“四化”改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深入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每年滚动实施100个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先进技术改造生产线10条以上。“点”上实施机器换人,“线”上打造数字化车间,“面”上培育智能工厂,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600台以上,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5家以上。
2.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坚持“建平台、用平台”相互促进,培育2至3个行业型、专业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以上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组织“皖企登云”,每年推动400家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强化安全保障,推动10家以上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
3.催生推广新模式新业态。开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与推广,树立新模式应用标杆5个以上,每年打造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
(五)坚持“品质+品牌”,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1.加快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构建“设计+研发+用户体验”的企业创新设计体系,鼓励企业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每年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以上,建成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0个以上。
2.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每年培育省级新产品10个以上,培育“安徽工业精品”4个以上、“皖美品牌企业”10家以上、“三品”示范企业3家以上。借助央视和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声博会、中国品牌日活动、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平台,开展品牌推广,积极参与“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宣传活动,让更多滁州制造品牌畅行全国。
(六)坚持“集约+循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
1.推进节能减碳协同增效。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推动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改造。
2.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立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家以上、绿色设计产品3个以上,培育一批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及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绿色制造名单总数进入全省前列。
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准施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制造业领域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严格落实制造强省、制造强市等各项惠企政策。
(二)全面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大力实施“亩均效益评价”,推进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产出效益高的行业聚集。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等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