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教体工委书记、市教体局局长 王玉和
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切,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连日来,全市教育系统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推进滁州教育工作。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认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特殊重要意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滁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航标”,确保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两个大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时代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向对接、融合共进”工作体系,充分彰显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作用。
二、以过硬师资队伍为“基石”,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培养一批中小学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和名教研员,培养一批在区域内起带头作用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鼓励交流讲学,带动一大批教学人才专业成长。针对教师编制、职称、岗位、评价等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难题,持续发力,畅通教师发展通道,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和教师治理体系现代化落地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定期表彰奖励制度,推动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三、以普惠均衡优质为“底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求,已经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我们要缩小教育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以普惠均衡优质为“底色”,着力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着力解决“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保障中心城区学生入学刚需。持续改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全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工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通过集团化办学、优化师资配置,加大政府保障力度,逐步缩小校际间、城乡间师资水平、办学质量差异,整体提升义务教育水平。推进“双减”走深走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塑基础教育体系,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为进入校外培训领域投资行为设置“红绿灯”,做好监管和引导。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打造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全面提升高中普及水平。持续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持续提升普通高中育人水平。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以提升职业院校的核心办学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以推动普职融通为关键,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为服务滁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技能型人才,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