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吴孝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滁州经开区坚持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主攻点,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抓手、招商是第一途径”的理念,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发展实体经济、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强动能、逆势突围开新局。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较上半年提升1.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1%、占全市27.6%,预计全年产值超100亿元工业企业新增2家,总数达6家,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7家,创历史新高。
注重全链条招引,打造扩量增效的强大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经开区坚持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重大项目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围绕八大产业链,主攻四大主导产业,坚持高位推动,亲自抓、主动谈、带头找项目。今年以来,累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个,其中百亿级项目3个,协议总投资增长124.8%。突出招商选资,实施亩均效益提升行动,累计招引世界500强项目1个、上市公司项目6个、高技术企业项目14个、专精特新项目9个、战新项目31个,高质量项目占比达82.9%。狠抓项目转化,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主动靠前服务,项目转化率达56.7%,同比提高26.1个百分点。扎实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行动,处置扬子车桥、铭果园等低效企业和闲置土地10家,盘活土地350亩。
加快全产业发展,锻造稳进提质的强硬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今年以来,园区规上工业承压突进,主导产业持续发力,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8家,光伏新能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4%、23.6%、15.7%。产业数字化不断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首个云上数字产业园落户园区,琅琊谷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上线,完成数据采集、集成,智能制造加快应用,接入和服务企业36家,智能工厂发展到10家,其中省级6家,拥有数字化车间64个,其中省级25个。服务业发展逐步向好,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规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到22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3.1亿元、增长10.7%。外贸经济加快发展,皖东保税物流中心(B型)基本建成,新增外贸备案企业19家,预计全年可新增进出口1.6亿美元。
推动全领域创新,塑造致胜未来的先发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惠科液晶面板回收、环球基因体外诊断抗体原料获批组建省工程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各类创新平台发展到14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6个,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0家。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园区拥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5家。积极引导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累计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40名,博西华成功获批市级“113”产业创新团队,明瑞智能引进中科院张凡博士担任科技副总,开润股份与东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引进安徽圣三松赵之海创业团队,开展单机双级涡旋式压缩机研发生产,开拓制冷行业新空间。
强化全方位保障,营造安心发展的一流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经开区坚持“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念,加快扎实开展“优环境、稳经济”活动,清单化、闭环式解决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走访调研企业2252次、项目1474次,召开要素对接会135场,助企招工5.8万人。精准把握政策导向,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16.5亿元,争资数额历年最多。严格落实留抵退税政策,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预计全年实施留抵退税20亿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对困难较大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帮扶,中心城区封控期间,70%规上企业正常运行、骨干企业保持80%以上产能,隆基、东方日升、惠科等重点企业满负荷生产,基本做到生产不停、市场不关、物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