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
第A03版:副刊

小巷情思

□钟家钫

小巷是城市的文化符号,滁州七十二条半巷有棋盘巷、盐局巷、金刚巷、清流街、财神巷、火神巷、张家巷、兰家巷、龙兴寺巷、挑水巷、水井巷、东后街、西后街、菜市街等等。它们是滁城的文化印记,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

据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滁州城有七十二条半街巷。这里每一条街巷都有独特的风景,每个院落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座楼房都记载着一段历史。最为繁华的商业大街也是老城的核心,大体呈“十”字状,东西走向的有东大街和西大街,最东是遵阳街;南北竖向的一头一尾分别是南大街和北大街,北段是中心街。这两条线的交叉口就是鲜鱼巷口。

滁城街巷多,小巷的形状也多,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直有弯。走街串巷是一件百走不厌的趣事。纵横交叉的巷道,清一色砖木结构的深宅民房,像是一座迷宫。街巷蜿蜒,四通八达,巷中有巷,一不留神就会在通道里打转转,急得一身汗。这时候,你得问王家小院、金家老宅、章三益货店、吴棠故居、鲜鱼巷口、张家老井、石婆婆怎么走,以此来了解方位,摸到回家的道。

滁州街巷的特点是大街的商铺和小巷的住户中间是敞开式的,前后相通,你从大街的一家商铺进去,穿过几户住家,会从另一条小巷出来。老百姓叫它前门后门,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形成大小不一的院子。院内有几株腊梅、几棵小草、挂在枝头的鸟笼和院子里的水井,这种结构既不是四合院,也不是单门独户,颇具特色。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人巷,在鲜鱼巷口西北,很窄很挤,在巷中是一人走,一人让,走走让让,让让走走。一人巷拐弯处的墙角大多是圆弧形,斑驳的墙体,角落的青苔,承载了我的回忆。院子里的柿子、石榴、枣子等扒在墙头上、挤在你头顶上,伸手可摘。

半条巷靠近西大桥,从南端可以进去,北端被城墙拦住了,不通,所以叫半条巷。也不知道谁家的桂花,那浓郁的香气闹了半个滁城。

遵阳街是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后,发展成的一条大街。从那时起,火车站成为皖东人流、货流的集散地,随之兴起的商业行当更是琳琅满目,粮食行、木器店、瓷器店、手工卷烟店等,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遵阳街成为滁城最繁华的地带。无论什么时候,大人小孩只要从街上走,总会看到喜欢的东西。街道旁商铺林立,有钟表店、理发店、茶水炉子、打铁铺……尤其是竹工艺制品、蝈蝈笼子、鸟笼、淘米箩等等,一应俱全。我家孩子出生时的讨饭篮子是妈妈特意来遵阳街买的。同时街上也聚集了许多卖小吃的摊点,炸油条、炕山芋、卖蒸饭、卖拷糖、倒油茶……上学的、做工的,都会去买,生意红红火火,也是孩子们口馋的地方。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老街开始逐渐冷清了,好多年轻人搬出去了,许多商店超市关了,老街失去了往日的喧闹。但我还想到小巷走一走,想那里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想那里浓浓的人情味。我问一位老人:“你为什么喜欢这里?”他高兴地说:“方便!抬腿就出门。”傍晚,街坊邻居三三两两聚在巷口或屋檐下,打牌的、下棋的、摘菜的、聊天的、带孩子的……其乐融融,巷子里的生活古老而淳朴,悠闲而温暖。正当我陶醉其中时,这位老年人暗然伤神地说:“我们在这也住不长了,年底要改造了。”他给我讲了从小到大生活在这里的许多往事,言谈中充满了眷念。

今年假期,我转了转老城的街巷,路面干净,墙体斑驳,多数老宅都荒了,不住人了,偶尔看到有人进出。我转到前进巷27号,看到门上贴着“光荣军属”的牌子,木门上了锁,窗台上齐整整地码着一尺多长的木条,一看就是烧火用的。拖把挂在墙上,在风中荡来荡去,明显是主人很久没用了。门旁靠墙跟砖台上摆着几盆植物,七朵大红的月季高傲地绽放在枝头,一个个辣椒缀弯了绿枝,喜人景象打破了这片沉寂。根部土壤湿润,可以看出它刚刚被浇灌过,主人虽然搬迁别处,但是心里还是装着这个老宅。

老城繁华虽然不再,但那悠长寂寥的小巷、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吱呀吱呀的木门满载着回忆。小巷永远是滁城人的根和魂,牵着滁州的文脉。无论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思念仍然留在那老井、老巷、老地方。

2022-11-1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1434.html 1 3 小巷情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