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庆秋
前几天,从远在北京的女儿家回到家乡全椒,站在妈妈照片前,一缕香烟中,我默默地念着,妈妈这一走,就要十年了。
妈妈离开的日子里,我变得脆弱不堪。半夜三更,常常泪湿枕巾;白天,一个人站着、坐着,只要一想到就泪流满面,好几次在办公室里,不听话的泪水弄得前来办事的人不知所措。有时,我会无意间喊一声“我的妈唻!”那声音非同寻常,心底发出。
近几个月来,我说话做事常会想到“我妈怎么样?”外孙女大宝八岁生日前,我赶着给她织了一条围巾,孩子开心得不得了,说织得又快又漂亮。我说,我织东西不行,要是我妈织出来的,那才叫又快又漂亮呢!大宝问:“是老家墙上照片里的太太吗?”正在搭建火车轨道的二宝,抬头看着我,一愣一愣的。哎,我有些自责,和这么小的孩子说这些干嘛呢?只是我不得已,说到我妈时,心里就会顺畅不少……
回到家里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妈妈——
那年,特大干旱,住在黄栗树水库上游的我们,眼巴巴地看着可以库存上亿立方的大水库,水一天天变少,直至上游大片区域干了个底朝天。
河干了,蓼子发旺得很,一眼望去,无边无际。好多人抢着去砍,妈妈带着我也在其中。我们学着别人的样子,从外围砍起,划出自己的范围。也许是心急,也许是刀法不当,手起刀落,刀口没落在蓼子杆上,却落在我小腿杆上。我大喊,妈妈直冲过来,飞快地掏出布络条子,在我腿上缠绕。我问妈哪来的,她说,她自己吃过亏,带我这个生手出门时就备下了。妈妈告诉我:“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我摸摸还在疼痛的腿,撑着站起来向那一大片待砍的蓼子走去。那年,我家砍了两大堆蓼子,雨雪封门的时候,烧锅草备得足足的……
记得我上班的第一天早上,我端着饭碗,坐在小板凳上搓洗衣服的妈妈停了下来,对我说:“今天上班了,能养活自己了。进入社会,不比在学校念书,不管什么事,都要放勤利些,利随勤来,一勤就有利。”我听着,心情有些复杂。我明白上班能减轻家里负担,可我心里也在遗憾,想着要不是家里穷,我能去补习,说不定也能考上大学。我知道,妈妈要我“勤利”,是为我好,但是讲到“利”,我觉得有点俗。但不管我怎么想,我还是走向了第一份工作。
要说我喜欢“勤利”,是在考到乡政府后。有过几年代课经历的我,走进一个全新的单位,需要适应,我变得“勤利”起来。那时,乡政府没有服务员,上百人的大会,开到中场,我拎着水瓶为在座的人倒水;大会前,我早早就去搬桌子、放椅子,布置会议室;散会了,又赶快收拾杂物、扫地、洗杯子……我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为能在本职之外多做一些事感到快乐,台上台下的人也总是人前人后地夸奖我,我似乎懂得了“利”,它原来可物质、可精神,暗地里我为曾经觉得妈妈说的话有点俗而惭愧。
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妈妈教给我的是一门有关生存的哲学,没有大道理,实在、好用,干货满满。我佩服妈妈对世事人情的通达,她的智慧不是多读一些书、多学一点知识就能达成的。我很感激妈妈的教诲,这“勤利”几十年来一直跟随着我,让我充实,让我快乐。
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有多大影响,真是无法估量。从小到大,我常听妈妈说:“早起来三光,迟起来三慌。”在生产队上工时,妈妈早早就起来,掏锅膛灰、铲锅底灰、洗锅洗盖、煮山芋苞芦糊……那时候,妈妈早起的活真是够多的,喜欢夜间出没的灶马子,让你第二天一大早要重新洗锅洗盖、烧柴草的锅膛得天天掏灰。妈妈在锅上一把、锅下一把的间隙,已经梳了头、刷了牙、洗了脸……等到上工的第一声哨子响,扛着工具就去干集体活了。
生产队里像我妈妈这样光光鲜鲜出门的人,我不知道有多少。好多年过去了,“早起来三光,迟起来三慌”,就像从不消失的电波,大概要伴我一生了。它让我喜欢上了“早”。
上学时,我家就住在学校旁,老师在房间里咳嗽,我在家能听得清清楚楚,按现在的说法,是最好的学区房。我经常第一个到教室;上班后,我没有迟到过的印象;就是现在,坐车,我只会早不会迟,我想,如果一定要外出,干嘛不让自己从从容容呢!我知道,一迟就会慌,一慌就会乱,慌乱中是最容易出差错的。
那晚,我躺在床上,想着妈妈,想着她的一生。妈妈出生在地主家庭,这成分让她吃了很多很多苦。她孕育过六个儿女,拉大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她39岁到生产队上工,不会农活,而我爸爸又是一个从事副业的人,在全靠体力劳动的农村,妈妈倍受欺负。记得有一年,我跟妈妈去生产队分山芋,陈妈妈当面说我妈:“你家分这么多,是在剥削我们。旧社会,你家剥削人,现在一样是。你家伢子能放牛,凭什么去念书?”我妈只顾拾山芋,一个字都没说。我直起腰,向她翻眼。
我妈一生中遇到过多少艰难困苦,她没有告诉过我,但我知道,每当遇到困难时,她总会说“眼是孬种,手是好汉,咬咬牙不就过去了?”前年春节,我给舅舅打电话,舅舅叫着我的小名说:“你越来越像你妈了!”舅舅的话,让我失声痛哭,在那个倍思亲的日子里,对妈妈的思念瞬间爆发……
妈妈给了我太多太多,给我生命,教我做人,教我做事,即便离开了,还留给我无比珍贵的记忆。妈妈……
(作者单位:全椒县总工会)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