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
第A03版:副刊

别样的秋景

□林如玉

今年的秋有点拧巴。先是酷暑不消,整个地球都像在发高烧。钢筋水泥建筑和柏油路白天吸饱了热,夜晚幽幽释放,致使气温仍居高不下,市民们恨不得到哪都背着空调。谁知近日时阴时雨,温度陡降,忽然有了深秋的味道。秋色胜春,小城出游的人又多起来了。

受疫情之囿,美曰出游,其实也就是驱车在城市周边的乡村转转。田野、山丘行将萧杀,倘若沐着柔风,捡几枚摇落的野栗子,踩一踩碧草披拂的小径,在水塘里摘一捧菱角,也算不虚此行了。

对大城市而言,节假日交通拥堵和消磨脾气的红绿灯成了它特有的印记,市民赴城外一游也要大费周章。朋友晨曦远在杭州,她晒的图多与西湖有关,或烟波中的断桥,或杨柳依依的苏堤,或密密匝匝、翠意欲滴的荷叶。好像美丽的西子湖,把她妥妥困住了。

晨曦是她的网名。十多年前,她和爱人背井离乡,到杭州打拼,我们是在家乡作协的QQ群里认识的。时光流转,QQ用得少了,交流由稀趋无,渐渐没了彼此消息。

去年,为助力乡村旅游,我写过一篇万言散文《秋行岭上》,是介绍江淮分水岭全椒段风景和有关传说的,不知她从哪里读到了,思乡之情激涌,又怕显得唐突,辗转好一阵子才加了我微信。

她现在举家在杭州扎下了根,生活稳定,但她对散文、古诗词、黄梅戏和庐剧的喜爱,分毫未减。有时候,她还会忙里偷闲去听文化讲座。人到中年,未免望月怀乡,逢秋其情越发浓烈。我就寄了县里编印的分水岭风景道摄影作品集给她,里面恰好有那篇散文。随包邮去的,还有家乡作协新近编的两期杂志,以及我的一幅内容为“听风吟月”的书法作品。这些虽算不上礼物,可对她来说,来自故乡,带着故乡的气息,就是最好的,哪怕见到故乡的地名,都觉着亲切。

作为回赠,晨曦执意快递一盒明前西湖龙井过来,叮嘱我这是真品,送人可惜了,自己留着喝。还有厚厚一本西泠印社八月下旬才出的《中外名人手迹》,铜版纸印制,精美绝伦,由于没有书号,估计市面上是见不到的。尤其是民国时期书画大师、文化巨子、军政要员的手札和对联,其收藏价值远远超出了艺术范畴。她告诉我,之所以能获此宝贝,是因为小区里住着多位中国美院的老教授,他们是著名书法家或画家。她时常帮年迈的艺术家夫妇延医买药,人家送她字画和图书表示感谢。

从我送的摄影作品集里,她读到了换了新颜的故乡山水、故乡的秋,希望有一天一家人能回来好好欣赏,届时请我当他们向导。

我在微信里爽快地答应了,便问她何时能归故里。她举棋不定,先说国庆节,又改口道不行,可能要到将来退休,想想退休也就是几年后的事情,主要是工作太忙。

闲聊中,我既为之惋惜,又为她高兴。她以安徽人的勤劳、朴实和善良,在异乡摘得了想要的生活甜果。在那些信任甚至依赖她的老人家眼里,在这个不寻常的秋季,她何尝不是让人心生暖意和宁静的秋景?

慨叹之余,我打趣地问,要是特别想老家了怎么办?她达观地答道,我可以翻那本摄影集,因为老家的秋天就在里面啊!

2022-10-12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9230.html 1 3 别样的秋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