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6日
第A05版:教 育

美的连环效应

我之见

□陈立武

新学期,小镇学校来了位新老师。这位老师向小朋友们宣布,谁一学期的努力最大,对班级的贡献最多,老师就会亲自送一件礼物给他。

学期结束时,有位小女孩得奖,老师便精心做了一件小蓝裙子送给了她。

小女孩很高兴地跑回家,把小蓝裙拿给妈妈看,妈妈鼓励她穿起来。但穿上后,却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原来小女孩浑身脏兮兮的,与小蓝裙不协调。

于是妈妈替小女孩梳洗,换上干净的衣服。“哇!好一个美丽的小公主”,小女孩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母女二人都非常高兴。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觉得不对劲了,原来家里也脏兮兮乱糟糟的,平时不注重整理,与穿小蓝裙的漂亮女儿不协调,“就像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于是母女联手收拾家里,一个下午的功夫家里焕然一新。

傍晚,爸爸回家,一进门就急着往外走,以为进错了门。

第二天爸爸要上班时,出门看到家里的庭院杂草丛生与屋里的环境很不协调,于是决定请假在家,整理庭院,粉刷与整修房屋。三天后,一栋整洁亮丽的房屋就出现在他们所住的街上。

邻里们看了他们的房子如此整洁干净,不禁对自己住的地方觉得不对劲,于是一个月后,一条整齐清洁的街道就出现在这个城镇上了。

一条小蓝裙改变了一个孩子,改变了一个家庭,改变了一个街道、社区。是什么力量促使妈妈积极整理屋子?又是什么力量激发了爸爸整理庭院与房屋?邻居们清洁街道的动力又是从哪里来?看似不经意的行动,却带来那么大的社会改变力量,原因是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面对“社会乱象”或“组织内环境的乱象”,很多人都会一骂了之。批评这个不是,那个不对,但是在被问到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来改善环境时,都以人微言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推了之。

说说骂骂好像事情就了了,难得有人在思考变革,还落实去做。埋怨不如去改变,发牢骚不如去行动。

给学生一条小蓝裙,看似普通平淡,却在一个死沉沉的气氛中注入了一道闪亮的风景,制造了不和谐、不平衡。而要找到平衡与和谐,无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小蓝裙收起,恢复家庭原貌,一种则是寻找与漂亮小蓝裙想适应的新环境,让环境适应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寻找新的和谐。不用说,家长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而这让孩子、让家长,甚至让街坊看到了一种改变带来的新生活、新气象。这种激励,是在充分利用人们不愿落后、不甘沉沦的向上心理和力量。

向真、向善、向美,是人的共性。但大多时候,人们习惯于守住现时的东西,不愿轻易接受新事物,群体缺少标本示范,于是改变组织系统中陈旧落后的东西,需要积极引进外面先进的东西,包括教育和生活的理念。当大家看到局部变化带来的可贵益处,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学习效仿,这是环境熏陶,耳濡目染,所谓“近朱者赤”也。

环境育人是一种非常奏效的无声教育,比老师的唠叨和苦口婆心要灵验得多。良好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当一个人跨进非常安静的阅览室,他会产生连咳嗽一下都不自在的感觉,更不好意思去喧哗;当他步入窗明几净、地面如镜的大厅里,也会产生生怕踩脏了地面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吐上一口痰。反之,如果一个人走进某个很脏的场所,他也会随地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墨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利用环境育人,需要注意观察及时捕捉外界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而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人育环境,环境育人”。良好的环境可以促成良好的习惯,而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便有了终生受用的一笔精神财富。

现代管理中有种“鲶鱼效应”。小蓝裙的魅力与“鲶鱼效应”有类似之处,不同的是小蓝裙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追求,而鲶鱼效应中鱼儿只是为生存而争相逃命。显然,给环境注入一道亮丽的风景,采用正面的激励与变革,能使组织中的一切因素都调动起来,使群体看到不足与希望,进而去改变现实,创建新的和谐。

给孩子一条“小蓝裙”,用好美的连环效应!

(作者单位:滁州开放大学)

2022-09-16 我之见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7545.html 1 3 美的连环效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