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8日
第A04版:专版

—滁州市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综述

沃野平畴欢歌起 硕果累累满目新

乡村旅游 (施集——井楠茗宿)

千重稻浪随风起,万亩良田美如画。

在皖东明珠1.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三农”大戏演绎得异彩纷呈,绘制出一幅和谐秀美、充满生机的壮美画卷。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田野竞唱“三农”歌。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05元、增速6.9%、居全省第2位,实现近年来最好水平;1—7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累计增速3.9%、居全省第5位;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5.1%、居全省第4位。

刘明健

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天长高标准农田建设

乡村休闲农业(章广元松村精品果园)

整治后的美丽乡村 陆郢村

稳住农业基本盘

筑牢三农“压舱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我市素有“安徽粮仓”之称,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一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首要任务,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全市粮食总产位居全省第3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滁州贡献。

据农情统计,今年全市粮食种植总面积达1263万亩、同比增长1.4%;午季小麦单产369.8公斤、较上年增长1.13%,总产182.68万吨、较上年增长0.88%,实现“双增长”;面对多年不遇的晴热高温天气,坚持做到有旱必抗、有苗必保,在田780多万亩秋粮作物有望再获丰收。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该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为粮食安全夯实了根基。

地为粮之本。该局充分发挥村“两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头”作用,对辖区内粮食生产情况实施常态巡查,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让“农田”变成“良田”,让“望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13.56万亩、占耕地面积61.04%,连续4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

种业是粮食安全之基。该局大力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全市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488份、建成2个省级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库;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上半年全市种业企业销售额达7.52亿元、同比增长8%。

“只有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赚,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根本保障”该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军才掷地有声的回答,让“谁来种地”的问号被逐渐拉直。

为了引导农民愿种粮、多种粮、种好粮,优选落实重粮惠粮兴粮政策,今年全市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11.37亿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小农户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耕、种、防、收”全程菜单式、订单化服务,全市托管服务带动小农户亩均节本增效200元左右。应对自然灾害风险,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现市域全覆盖。截至8月31日,全市承保小麦459.7万亩、水稻584.2万亩、玉米54.1万亩,累计为26.3万户次农户提供101.5亿元保障,投保率95%以上。

发展产业促兴旺

打造经济“增长极”

产业兴则乡村兴。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该局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停不得”的使命感,紧扣长三角一体化,着力在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上下功夫,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贯通供应链,按下了乡村产业兴旺的“快进键”,1—7月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约620亿元。

做大基地“保供给”。重点打造绿色种养基地,全市累计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个、优质专业粮基地840万亩,建成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个;培育蔬菜、水果等省级标准园55个,省级以上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8个。

做精特色“优结构”。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县、乡(镇)、村三级产业联动发展,全市创建3个省级“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县、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97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上半年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56.4亿元、同比增长11.2%,生猪产业总产值达48亿元、同比增长8.67%。

做强加工“建项目”。绿色食品产业是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之一,该局紧抓战略机遇、紧盯双招双引,大力开拓绿色食品产业新“赛道”。今年6月,全省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在小岗召开,截至8月全市累计招引项目102个,投资总金额269.8亿元、居全省第1位;打造绿色食品加工聚集区,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5家。

做优业态“促融合”。聚力打造长三角“后花园”,以“打造百亿小岗”为“龙头”,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龙身”,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业态,联合江苏省毗邻地区共同开发精品线路17条,打造“一岭分江淮、一道看滁州”休闲农业旅游品牌,1—7月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24.47亿元、同比增长11.3%。

做靓品牌“拓市场”。大力实施“滁字号”品牌强农战略,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市拥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338个,创建7个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品牌企业入驻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全椒龙虾”“天长芡实”等地方特色农产品70%以上销往长三角地区。

改善环境守底色

美丽乡村“焕新颜”

远看,一座座乡村错落有致、远山尽翠;近观,一个个农舍整齐相连、清洁怡人。

走进民众,和谐淳朴的民风民俗像一股清风迎面拂来——滁州“乡村印象”正在悄然拨动无数人的心弦。

近年来,该局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共赢,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尽情铺展在皖东希望的田野上。

抓示范引领。按照“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工程化建设”要求,推动省级美丽宜居自然村示范创建,今年全市36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28个重点自然村提升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个、重点示范村16个,来安县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抓清理整治。聚力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要求,今年计划改厕2.53万任务,已完成2.24万户、占比89%;建成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104个、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聚力推进乡村“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大力实施“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近年来,明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陆郢模式”、来安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全国推广;天长市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抓后续管护。围绕“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察”标准,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完善“县、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全市已有1.9万多户农村改厕粪污排放纳入污水管网处理,累计建设95个管护站、348个厕所管护服务网点,管护服务覆盖97个乡镇、856个行政村、受益农户20.13万余户。

与此同时,该局大力推动农业生态绿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六连负”、连续4年获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第1名;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分别达98.8%、93.1%,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率分别达77.5%、88.3%,“四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农村改革再扬帆

激发发展“动力源”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6年来,市农业农村局牢记总书记嘱托,秉承改革基因,弘扬小岗精神,深化农村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改革红利不断惠及农民群众。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该市紧紧围绕3个“国字号”改革试点,出台一个个改革方案、落地一项项改革措施,让农民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全市农村改革步履愈发坚定,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今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资产达75亿元、比2021年增长8%,其中经营性资产增长12%。全市“三变”改革村占比超90%、居全省第4位;当年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148个、占比14.5%;累计有92个村分红3082.9万元。

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扎实开展改革系统集成,持续推动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职能整合优化。天长市探索“机动地调节”等土地延包路径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0.1万亩、流转率达55.1%;种粮大户发展到2.25万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2.12万家,居全省前列。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显现。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流转闲置宅基地(农房)3000余宗,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700多万元;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已经就地入市交易1600余亩,重点支持90余个乡村产业项目发展。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沐浴新时代的阳光,市农业农村局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凝聚全市三农工作者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聚焦“走在前列、争创一流”,努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奋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农田大景

美丽乡村改革 明光 陆郢村

2022-09-08 沃野平畴欢歌起 硕果累累满目新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7245.html 1 3 —滁州市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综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