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这一目标,聚力提高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改善困难残疾人医疗康复状况,提升残疾人康复救助服务工作质量,不断增强困难群体民生获得感、幸福感。截至目前,困难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完成14067人,完成率266%;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安置转介1229人,完成率177%;残疾儿童假肢矫形器装配163人,完成率307%;辅具评估适配160人,完成率347%。
完善救助政策,提升保障能力。印发《滁州市2022年困难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文件,进一步完善救助政策。提高残疾儿童康复补助标准至18000元/人·年,延长康复训练时间至最长12个月。首次实行儿童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集中适配和自行购买相结合,满足残疾儿童辅具个性化需求。康复训练补助费可按月支付,且当年申请当年结算,不再跨年实施,全市残疾人康复救助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完善经办服务,实现应救尽救。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办服务,将持本地居住证残疾儿童纳入救助政策范围,儿童康复救助实行双向选择,儿童家长可就近就便选择康复定点机构。规范申报审核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时限至2日内办结,减少残疾儿童家长来回奔波之苦,让残疾儿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应救尽救,全面提升民生幸福感、获得感。
完善监管机制,保障康复质量。印发《滁州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康复服务协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范定点康复机构准入和监管机制。实行定点机构月督查、项目月报告制度,市级每年两次深入定点机构开展规范化建设及康复训练质量督导,抓薄弱环节,促精细实施、精准管理,突出过程管理,保障康复训练高质高效。
完善回访制度,提高政策知晓度。进一步完善残疾康复救助项目回访制度,困难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回访率100%,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全年回访不少于3次。通过回访,掌握康复效果,收集意见建议、宣传民生实事政策,引导残疾人及其亲属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有效提高残疾人康复民生实事项目知晓度、满意度。 (侯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