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2日
第A06版:教 育

入乡步健壮人生

——记邵同成老师

□朱家如

译者王阳在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序言中写道:“江浙水乡,河流星罗棋布,弯弯的月牙儿挂在天上,一艘小船在水面徐徐前行。河流带来了蓬勃的经济,也带来了繁荣的文化。”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儿。又道:“不过,余姚的后生们却没有这样的烦恼。这一带十分富庶,后生们大多博览群书,都是饱学之士,萍水相逢的文人们聚到一起,自然是要赛学问的。你知道九天是什么吗?你知道二十八宿的名字吗?你知道各代帝王的陵寝在哪儿吗?”

读书得有教室还须有先生啊!对于新中国前的明光人,读书也是一件十分令人神往的事儿。老百姓有诸多的烦恼,如场所问题、老师问题、重男轻女思想、劳作因素、战乱与衣食困窘等。翻阅明光教育史,本县建县前后,乃四周各县之边缘,远离经济文化中心。虽早已废科举兴学堂,但境内学校屈指可数,仅有一些私塾分布村镇,且读上私塾也很困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陆续新办了一些小学和中学,仅嘉山中学和管店中学有初中部。我的老家紫阳全乡仅有一所小学。

1958年,桃李年华的邵同成从安徽大学毕业,只身一人从老家怀远来到了嘉山紫阳,一个学校一呆就是三十多年。少小离家老大回,谁没有莼鲈之思?可能是这个地方淳朴的百姓需要他来传道授业解惑;可能是这个位于“赤山”之南的紫阳文化需要他来挖掘。

对于有些人而言,人生是厚重深沉的。有的人阅尽人间春色,皓首穷经,终生解读阐述,得桃李满天下。有人说,孔子之后第一文化人为圣贤大儒朱熹,我没有也无需考究,可在紫阳这个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邵同成老师,其功其绩有口皆碑。他严以学生、爱岗敬业;他启人智慧、弥足珍贵;他博学多才、样样精通;他饱尝人生艰辛、无怨无悔。

他虽未有七十二贤,也曾教有三千弟子。如今已八十七岁高龄的邵同成老师常常记忆着第一代学生、第二代学生……天之书,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地之书,山峦河谷,飞禽走兽,天书地书与人事,学生们都能够从老师那里如醉如痴地获得。老师春风化雨般灌溉培育着学生增长才智,以身作则时刻教诲着学生立德树人。

犹如园丁育花朵,精雕细琢记在心。我在学生时代,对于老师上课不带课本最为崇敬,邵老师做到了。每次上课铃声过后,在一片“老师好!同学们好!”的欢呼声中,他准时站在三尺讲台前。从木制黑板到水泥黑板,粉笔划过黑板,不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邵老师上地理课最精彩,一挥手:“同学们跟我一起画地图。”粉笔在他手里运用自如,从西藏顺时针开始,弯弯曲曲、或退或进,行云流水,不一会儿,一只大公鸡“东方欲晓”,随之绘入长江黄河、宝岛台湾、四大高原、四大平原、重点城市、铁路公路……至今我还记得,黄河是个大“几”字,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兰考位于“几”字拐弯处、武汉在长江“W”上。可谓“两支粉笔进课堂、腹中有诗气自华”。

在那个租房又借物、土台当课桌的年代。没有乐器,老师在1960年隆冬时节带着学生去东湖勤工俭学,砍草销售120元购买一台脚风琴用于教学;学生买不起《汉语成语词典》,老师就誉刻成语供学生学习;为励志学生,老师买来彩色纸奋力挥毫“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等等并张贴在教室醒目处。

他饱尝人生艰辛,半个世纪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老师平时一身布衣布鞋,总是浆洗地一尘不染,熨烫地平平整整。学校分给他的宿舍是解放前建造的老旧砖瓦房,常年阴暗潮湿,老师总是把一个不大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室内没有一件多余物品;床下两块青砖放上一双换脚的鞋子;枕头被子整理得像战士军床一样;办公桌干净如镜,常读的各种书籍摆放得整齐有序,收来的作业本摆放在桌角笔直如线,偶尔发现有一两本卷边卷角的,他都会非常认真地去理齐压实……老师的这些细节足以体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敬业,做到了为人师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邵老师调离紫阳任石坝中学校长,但在紫阳百姓心目中,老师一直在默默地耕耘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紫阳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师退休后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参加了明光市老年大学诗词班书法班,继续发挥余热、笔耕不辍,经常在一些期刊上发表作品,2018年在第十五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中荣获金奖,被中国当代文学学会授予“德艺双馨中华诗词家”称号;老师上课时的板书遒劲有力,历历在目。退休后仍不断修练,2020年和2021年还连续荣获书法报社“第十三届中国重阳书画展银奖”、“第十四届中国重阳书画展银奖”;有次学生请老师吃饭,邵老师说道:“那台脚风琴早已成为古董,如今我不时地弹起电子琴,悠扬动听,乐在其中,受到儿女子孙、学生和昔日的同事们赞赏。”

2022-08-12 ——记邵同成老师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5465.html 1 3 入乡步健壮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