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7日
第A03版:副刊

我的收藏

□朱世宽

山俏林秀水色新,莺歌燕舞处处春。

当年西涧无觅处,耳畔唯听凯歌声。

这是姬树明先生1977年所撰《从“野渡无人舟自横”谈起》一文的结尾诗,该文从韦应物《滁州西涧》诗谈起,采用与原诗景物、情感“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记述了滁州西涧乃至“皖东山河的面貌为之一新”的情景,歌颂了滁州的变化。45年过去,如今重读此文,仍可以感受到他对党对滁州的一片深情。

我一直收藏着这篇文章,反复拜读,仔细揣摩。每当我重读这份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美文时,除了颇有一些不断更新的感受外,还让我拥有了许多历久弥新的收获。这篇美文至少有三处亮点,彰显着极强的文学性与可读性。

首先,开头结尾相配合。美文以韦应物七绝《滁州西涧》开头,用自己的新诗结尾。表面上看,这是今人与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实际上是二人诗意截然相反的表达。前者描述凄冷荒败,后者反映歌舞升平。这种首尾呼应、遥相配合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艺术形象的巨大反差和心理投影的强烈冲突,给人以一种今非昔比的感觉。显然,这种首尾配合既有前后照应之功,又有画龙点睛之妙。其次,数字文字相融合,这是美文最亮之点。人所共知,历来文学创作素有“用事实表述,让数字说话”的理念,使乏味的数字与精彩纷呈的文字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姬老这篇美文正有如此之效。再次,典型全面相结合。点面结合,历来是逻辑思维的常用方式。姬老这篇美文巧妙地将乡村巨变与山河新面貌相结合,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退休之后,干了一辈子统计工作的我,一下离开遨游40余年的“数字海洋”,忽然萌生重拾旧爱,练习写作的念头,以寻找另辟蹊径的快乐。进入老年大学后,我的写作欲望日益高涨,作品数量不断增加,文章质量逐步提高。学校每期校刊都经姬老亲自把关,仔细修改,这让我受益匪浅。每当读到校刊采用我的文章时,总会像小学生看到老师批改自己的作业一样,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兴奋又感激。因此,我由衷地感到,姬老是我值得敬仰的情意投合之人,老年大学也是老年人难得的自我提升之地。

关于这份油印文稿的由来,还得从两段难忘的职场往事说起。一是他助我写文章。姬老曾与我同在一个科室,我搞统计工作,他做文秘工作。他儒雅、从容、谦和,是局里一流的“笔杆子”,是整天“摆弄”数字且喜爱文学的我所十分崇拜的偶像。1975年9月,我有幸出席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水利电力统计工作会议,所带会议交流材料便是我俩合作完成的。这份交流材料,为我的统计职业生涯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感到十分幸运。二是我帮他弄数字。1977年,姬老撰写这篇美文时,我俩再次“亲密接触”。文中所需的全区统计数字,均由我搜集、整理、提供。所以,文章定稿打印之后,我便顺理成章地获得了这份油印文稿。

45年来,我曾三次搬家,丢弃一些旧物,可唯独这份凝结着我与姬老共事情怀的文稿,却一直不弃不离,珍藏至今。因此,让我深深感到,如果说当初我保存这篇美文是出于纪念,而后的收藏则是为了记住。记住姬老,记住彼此的交往与情义。

有位收藏家说得好:“收藏是凝固美好情愫的一种方式。收藏的过程,是让你对人生有所依恋,对知识有所认识,对岁月有所回忆的过程。”我收藏这篇美文也正是如此,收藏一种依恋,收藏一段记忆。我不但收藏他的作品,也收藏他的人品;不但收藏彼此的同爱,也收藏二人的友谊。任何一种收藏,藏品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收藏中益智增知,怡情添趣,并将这种快乐奉献于社会,分享给大家。

这就是我收藏这篇美文45年的最大收获。日后,我将继续珍藏,并在收藏中重温旧情,再启征程。

2022-07-2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3778.html 1 3 我的收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