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套 唐更生
凤阳县总铺镇街西有一面大塘,名叫鹿塘。鹿塘在县内知名度很高,它是凤阳县境内规模最大的一面池塘。堤长十余里,周边三十余里,灌溉着塘下万亩良田。鹿塘的塘埂还是公路干线,在高速公路没有出现之前,是凤阳去定远、合肥、滁州的必经之道。车辆从塘埂上经过时,广阔水面尽收眼底,能顿时领略到凤阳县方志中描述的那种“风日晴和、波纹如縠、轻鸥出没、渔艇纵横、夕阳连山、极目无际”的秀美的自然风光。
有关鹿塘地名来历,目前说法不一。原因是鹿塘在凤阳各种版本方志中虽有记载,但是有关鹿塘何时兴修,何以命名乃是空白。按当地民间流传的说法,古代凤阳境内森林茂密,野兽出没。鹿塘东北角有一座小山,山中生活着一群野鹿,每到傍晚时分,野鹿们就来到山南坡下一口水潭边饮水。大塘修建后,当地人就因此称之为鹿塘。久而久之,鹿塘这个地名就叫开了。其后约定俗成,鹿塘就成为这面大塘的正式名称。
在凤阳县各种版本的地方志中,对鹿塘记载比较全面、详细的是[光绪]《凤阳县志》。遗憾的是,其中并未提及鹿塘兴修于何时,以及塘名的来历,因此成为一道未解之谜。
为了解开这个谜底,经长期实地调查,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鹿塘的地名来历可能就隐藏在《凤阳县志》里面的那首《鹿塘》诗歌中。
《鹿塘》诗的原文是:马首归云恋夕阳,小山孤寺倚横塘,残碑尚志巴清字,荒草难觅帝子乡。波泛野凫还唼藻,渠更新亩不携粮,绿堤向晚炊烟少,麦陇凄凄柳半黄。
这首诗歌是清初凤阳人、时任浙江归安知县的何国祥,从任上回故里省亲,途径鹿塘埂时所作。何国祥,清顺治选贡,先后在云南易门和浙江归安任知县。按其生活年代和履历,应该是明末遗民。读了这首诗,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这样一种画面:傍晚时分,何知县由浙江回故里凤阳省亲,他策马走到鹿塘埂,迎着夕阳,思念着年迈的父母。塘埂北的小山和山顶上的孤塔从旁边掠过,眼前塘埂上有一块古碑,碑上记录着一个巴清式的女人鹿寡妇,为兴修鹿塘的功德碑文。凭吊着眼前的孤塔残碑,一股怀古之情油然而生。环顾四周,广阔的水面上浮游着归来的野鸭群,耳旁传来水下鱼儿咀嚼水草的声音。尽管自鹿塘修好后配套设施完善,有灌溉渠,旱田变成了水浇地,但是眼前看不见庄稼,都抛荒在那里。堤外住户人家稀少,见不到袅袅炊烟。此时已是深秋季节,就连落叶最晚的柳叶也已经变黄了,可是地里看不到播种后的麦陇。此刻,当前的自然环境是一片荒凉、空寥之景,这与方志中描写的关于鹿塘美丽景色和繁荣场面迥然不同。于是,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鹿塘》诗。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那句“残碑尚志巴清字”,已及这诗句下面的附注小字:“相传塘为鹿寡妇所”,很有研究价值,有可能是解开鹿塘地名之谜的钥匙。
“残碑尚志巴清字”,从字面上理解,一块斑驳的残碑上面记录着有关巴清的碑文还依稀可辨。巴清,即巴寡妇清,战国巴郡人。有关巴清,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对其有所记载: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巴清是中国最早的女企业家,丈夫去世后,继承经营丹砂业,并将之发展壮大,积累了巨大财富。为了自卫,还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武装。巴清和秦始皇是同时代的人,她为秦始皇修筑长城捐助了巨额资金,还为秦始皇修建陵墓提供了大量水银。因此,秦始皇对巴清非常礼遇,封她为“女贞”,并为其筑“巴清台”以示表彰。
这句诗中出现的“巴清”是用典,在此是以巴清借喻鹿女子,说明她们在身世、人生经历、事业发展、社会贡献方面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再从这诗句下面附注的小字“相传塘为鹿寡妇所”分析,当年鹿塘的兴建与鹿女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认为,这里是因为有鹿女子住所而名。那么鹿塘方圆几十里,当时周边人烟稀少,也不会只有鹿女子一家住在这里。如果她对鹿塘修建时没有特殊贡献,怎么会以她命名呢?按照古今惯例,只有对社会、对某一工程或者某一建筑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有可能树碑立传。
所以我们认为,鹿塘的兴修,可能与鹿女子以下几个条件有密切联系:一、鹿塘兴修时所用的土地,可能是鹿女子原来所有,她捐出修塘;二、鹿女子为修塘捐出了大量资金;三、鹿塘也有可能是鹿女子自家兴建的,拥有所有权。因无史料记载,以上推测是否正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如今,鹿塘残碑极其记录鹿女子事迹的碑文,已被历史所湮没。但是鹿塘这个古地名则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