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3日
第A06版:副 刊

一个人一辈子一本书—致敬熊明陶和他的《定远史话》

○李广凌

定远县退休教师熊明陶右手残疾,凭借毅力和信念,用左手写出一部75万字的《定远史话》,特撰此文向九旬老人表达真诚的敬意。

熊明陶先生向定远县图书馆捐赠其毕生藏书。

半牧半读懵懂娃,三遍通背千古文

熊明陶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生于定远县最为偏远的大西南——蒋集乡熊岗。五六岁踏入私塾会堂,就显示出早慧的特质。背书是私塾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读与背并举,往往显示了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古文观止》是私塾的必学课目,大部分学生畏于古文的艰深,学期终了也很难流畅地捧读。明陶君却视之为快乐的三步曲:第一遍边看边念,第二遍是边看边背,第三遍合上书直接全文背诵,老师也只能目瞪“观止”。他还受串乡走巷的说大鼓书的艺人影响,一口气摹写了上万字的章回小说。老师读了那充满文采的小说,竟不相信是这个十多岁的边放牛边读书的农村孩子所作。

1952年,熊明陶考入定远师范学校,写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宣读。老师注意到了这个极赋异秉的师范生,在不影响全科学习的情况下,破例允许他在课堂上看文艺书籍。那段师范时光,他阅读了大量当代小说,并且以巴金和茅盾为偶像,决心写出像《家》《春》《秋》《动摇》《毁灭》那样的传世之作。与此同时,他在阅览史学书本时,发现了一些常人不易察觉的错误,有了想写考据商榷类文章的念头,这也为他以后的治学文史留下了伏笔,他曾写诗云:“五千年史讹误多,剔粕吸精谱壮歌。”

一路坎坷长歌行,却将诗心寄明月

师范毕业后,熊明陶分配到较为偏远的站岗公社小学任教。1957年暑假,他去参加当时蚌埠专区举办的整风学习会,他的两次发言都运用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来辨证地解答了许多模糊认识,博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有关领导十分赏识,指示解决他的组织问题。但是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入党的事就搁置下来了。1958年大跃进,他下乡搞“整社”工作,成绩突出。可是当时的公社有人见他放牛时因专注读书,牛偶尔啃吃了青苗,就举报他破坏农业生产,要公安局来抓。熊明陶受到惊吓,为暂避风头离家出走,有段时间还藏身于章广李集的丛林之中,依靠葛根、野果、山泉水得且偷生。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熊明陶的乐观天性和浓郁诗情。1962年彻底平反后,更是以诗明志:"“死里逃生不顾羞,三年浪犬又回头。盈心秋雨无知己,满面春风皆朋友。思君常在梦中泣,寻我竟奔岱山丘。留将一命酬君意,学不成名死不休。”

正是对中国古诗词的无比热爱,使得熊明陶在1987年突发奇想,办一本专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当年起,他联合另两位诗歌热爱者,自筹资金,始创、编印了《曲阳吟坛》。当年这种主要刊登古诗词的刊物在全国范围内寥若晨星,经由熊明陶寄发各地诗友,犹若星火燎原,至今至少已有上千家以古诗词为主的地方报刊刊行于世。《曲阳吟坛》也在不停地壮大自己,三十余年来已出刊近三十期,其中有多期合刊,并印有精装本。在这三十年间,主编、编委已换了好几茬,早先的大多已经作古。熊明陶是最早的创办者,也是现今坚守中的年长者。人与刊皆老,老而弥坚。

学而不倦志千里,半百之岁第二春

四年多前,定远电视台制作一档专题节目《定远史话》,特聘熊明陶主讲。耳聪目明的老先生不看讲稿辅材,不加动作表情,滔滔不绝地上百堂讲座。从石器时代的定远侯家寨文化到晚清民国的民情风俗,上下五千年的定远文明史条分缕析和盘托出。县电视台和公众号连轴播放,从总角儿童到杖朝老者,莫不翘脚争睹。当代著名美学家郭因曾撰文:“如果我省各县都有一二如熊明陶同志这样的有心文士,像他这样从各个方面介绍乡邦,这对研究整个安徽地方历史大有裨益。”

1987年,退休赋闲的熊明陶参加了新修县志的工作,完成了份量很重的十几万字的古史部分。1992年新修的县志正式出版,获得高度赞赏并获奖,这其中凝结了熊明陶格外多的辛勤汗水。

那段时间,熊明陶白天埋头修志公务,夜晚挑灯看书写作,作品源源不绝,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及海外报刊上发表散文、游记、史料考证文章和传统诗词二百多件。

熊明陶方言浓重,语速迟缓,但是记忆力惊人,即使晚年也丝毫不逊。有好友曾突发问及,从秦始皇起,到傅仪止,中国出了多少位皇帝?这也许没有多大学问,但绝对是个难题。没想到,熊明陶扳着指头,依着顺序,从秦汉一直数到清末,总共227个。好友数着记着惊讶着钦佩着,怪不得有人戏称熊明陶是“有脚的书橱”。

任何搞学问的人,无一例外是书痴书虫。熊明陶八十六岁那年,他将自己的全部藏书献给了县图书馆,达万册之多。县图书馆举行隆重的接受仪式,并专辟书室馆藏。

穷经皓首终不悔,一卷厘清千古谜

《定远文史》共计十二编七十五万字,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最为人称道、占据篇幅最大的就是“项羽垓下败逃路线等问题考辩系列”。

关于“霸王别姬”及虞姬和项羽的死所,两千多年来颇有争议,以致出现南北两个虞姬墓的真伪之辩和项羽“乌江自刎”和“身死东城“的疑惑等等。熊明陶充分运用详实的古籍史料,科学地解释了”乌江自刎”是指项羽死的地点,而“身死东城”是指殁于的县名。

由于楚汉相争终于垓下一战,因此史学界的发力也施于灵壁古战场,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项羽垓下溃逃、阴陵迷道、虞姬真正死地和掩埋之所。熊明陶在对古籍抽丝剥茧般地考据中,得出了重要结论,即项羽溃败抢渡淮河逃入莫邪山中,一路上虞姬不离左右。现在的阴陵古城附近的洛河上有座桥(后人命名“霸王桥”),是项羽迷道返回逃向江东的必经之路,灌婴五千兵马截杀于此。因兵力悬殊,虞姬死于乱军丛中(或自刎)。至今,莫邪山和古阴陵一带仍有大量关于项羽和虞姬的民间传说与实物遗存。

《定远史话》还对《三国演义》曲解贬低鲁肃的“小说家言”予以纠正,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中的记载,令人信服地指出最先预见“三分天下“的是鲁肃,率先提出“孙刘联盟,共抗曹操”的是鲁肃,“舌战群儒”“力排众议”是鲁肃,“单刀赴会”的是鲁肃……

历史上,关于戚继光籍贯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现当代时期,许多史书和地方志似乎更倾向戚继光的籍贯为山东蓬莱。熊明陶查询大量资料,发现戚家五代世袭的是山东的军籍,不属于地方户籍,而定远是其祖籍。这也是戚继光征战南北,多次题签落款为“定远戚继光”的根由。2008年,中国邮政在定远人民广场发行《古代名将——戚继光》纪念邮票,最终确定了戚的籍贯归属。这亦缘于熊明陶撰写的《戚继光祖籍是定远不应置疑》一文,送呈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审核并予以认定。

此外,包拯首任定远知县而《宋史》无记载的疑案,也在《定远史话》中给予圆满的解答。原来包拯是应友人举荐而临时知事定远,因此国史馆没有任命资料。但是包公在定远任职期间,留下一系列秉公执法、智断谜案、爱民如子的事迹,成为许多话本小说和舞台戏剧的素材蓝本,至今仍在古老的土地上焕发着奇异的光彩。

《定远史话》 熊明陶/著

2022-06-2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0942.html 1 3 一个人一辈子一本书—致敬熊明陶和他的《定远史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