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 马 报
新时代,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个方面的使命任务。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应当突出体现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占比超过90%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人才支撑上下功夫,培养输送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与基本职能,也是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大资本和显著优势。地方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使命任务,全面改革人才培养的类型、方法、路径,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是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地方高校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积极跟进乡村振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发展情况,开展基层人才队伍教育帮扶培训,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向地方企业、社区和乡村合理流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紧跟地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加强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涉农学科建设,主动对接地方需求,进一步加强智慧农业、智能装备、休闲农业、共享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兴学科建设,发展新兴涉农专业。三是拓展人才培养路径。要着力构建“三个课堂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外,还要把第二课堂(校内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延伸到课外,延展到乡村产业建设的实践一线,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行为习惯。
二、在能力提升上下功夫,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地方高校应吃透、把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建设。一是要提升校地(企)合作能力。地方高校应主动融入地方政府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推动与地方政府、乡村和企业等主体协同互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创新和人才优势,结合企业在资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优势,提升产学研无缝对接的能力水平。二是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地方高校要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选题立项,组织农业科研攻关,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建设打造科研平台,形成一批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三是要提升文化服务能力。要推进地方文化研究和普及,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开展文化咨询和服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咨询。
三、在机制保障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和构建高校服务乡村社会发展的常态长效机制。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学校要成立服务乡村建设与发展振兴的领导小组,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相关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工作责任,加强工作督查考核,推动工作落实。发挥党委学工部、团委职能作用,组织师生成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各类服务。二是完善工作激励机制。探索完善工作制度,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组织发展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充分调动师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完善宣传引导机制。要依托校内外各类宣传平台,及时宣传报道学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团队、先进个人及成功经验,挖掘、培育先进典型,强化典型带动,形成示范效应,努力营造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