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5日
第A06版:教育

明白“诗家语”,读懂古诗词

□李 军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阅读题包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阅读等。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的是古诗词阅读。主要原因是学生读不懂诗句,更不要说去鉴赏了。因此,读懂古诗词,是理解古诗词的第一道门坎。

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读懂古诗词呢?多年来,我和很多一线老师一样,是运用“八看法”来指导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八看法”就是引导学生看标题、看作者、看意象、看色调、看意境、看诗眼、看典故、看注释。客观地说,“八看法”对于学生理解古诗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每到考试时,学生的得分率仍然偏低。学生的反馈是:关键诗句读不懂!比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考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其中有“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读懂这两句诗对于答题很有帮助,而运用“八看法”基本上失灵了。

西南大学吕进先生在《诗家语——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一文中说:古诗的语言之“古”,不同于现代汉语;古诗的语言之“诗”,不同于古代散文的语言。与散文语言相比,诗家语有三个不同之处,即它常常是“不合法”的、不合理的、无言的。我想,学生读不懂诗句,障碍主要是来自“诗家语”的“不合法”,即学生不明白很多“诗家语”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和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的。

“诗家语”的“不合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改变词性。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富有神韵。词类的活用,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在诗歌中最为多见。因此,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值得高度重视。比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空”均是使动用法,即“使……高兴”“使……空”。此句意思是: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爽神净心。作者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二是改变语序。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诗歌中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颠倒过来。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即“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意思是: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女子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诗人改变语序后,句式变化多姿,平仄和谐,对仗工整,意境清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有时候,诗人为强调表达的情感特意改变语序。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中的“床头屋漏无干处”使用了倒装,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屋漏床头无干处”。意思是: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诗人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意在强化自己暗淡凄惨的心境。

三是空白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再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仔细揣摩,这两句各省略一个“像”字,意思是:岭上飘浮着的白云像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像挂着铜钲。雨过天晴,春光明媚,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

明白了“诗家语”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时就可以对症下药,有效地解读古诗词了。根据“诗家语”语言特点来推敲上文提及的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就会发现这两句诗运用了倒装,即“曾闻湓浦似衣带,见说庐峰胜香炉”,意思是: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诗人是在委婉地劝勉此时贬谪于江州的好友白居易:有碧水秀峰相伴,大可不必伤感沉沦。一旦读懂了这两句诗,那么,所设置的两道试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凤阳中学)

2022-04-15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5513.html 1 3 明白“诗家语”,读懂古诗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