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8日
第A06版:教育

教学需要适当的温度

□冯根林

在外省参加培训的时候,我有幸跟着教研团队深入城乡,听了几十节课。有一天,听一位中学老师上高尔基的名作《海燕》,课堂45分钟,大半的时间里都配有音乐。整个教室,时而电闪雷鸣,时而鸟雀尖叫,时而山呼海啸。在此语境里师生反复激情诵读高尔基的澎湃语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如此等等。课堂里的声音始终势不可挡震耳欲聋。我看着血气方刚的老师,心里想:年轻真好,热血沸腾,有使不完的力量。

此后,我又听了一位小学老师上《矛与盾的集合》,矛盾集合的典型产物就是坦克的发明。整堂课,老师一直用激昂的语言拓展延伸,从橡皮铅笔的整合到浴霸光热气的诞生,从空调的制冷制热到李小龙的哲学拳术,海阔天空,天马行空,不一而足。我又在心里想:年轻真好,口若悬河,有说不完的故事。

听他们的课自然就想起激情燃烧的岁月。火树银花,闪耀着眩目的光彩。

在我教育记忆的比照中,我不由自主地会联想起听过的另一类教师的课。

《三袋麦子》本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意味深长。那天我听一位大山里的村小老师上这一课,下面坐着7个乖乖的孩子,从上课到下课,老师用百分之三十的普通话加百分之七十的方言,带着七个孩子唱读,声韵低沉,尾音悠长。那时刻如果恰好有晨钟暮鼓响起,我绝对认为自己置身于寺庙之中。

还有一次,我听了一位老教师的古诗教学,他上的是陆游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首诗《示儿》,老教师讲得很少,孩子们读得更少,老教师不停地让孩子们抄写、听写、默写,我虽然只是在听课笔记上做简单的记录,但听到他不停的叫孩子这样写那样写,我感觉自己的手都麻木了。那么幼小的孩子,那么稚嫩的手指,那么空灵的童心,就这样被未老先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不读熟不开讲”,老先生为什么不让孩子们朗读与联想呢?在讲到“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时候,为什么不顺势向南拓展延伸说说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为什么不回顾一下我们曾经上过的课文《日月谭》呢?谈一句国家统一大业的意义,比孩子们抄一百遍“但悲不见九州同”更有育人价值。

听着这样的课,我就会想到激情熄灭的岁月,会想到死水微澜,波澜不惊。

因此,我常常想:

作为教师,激情燃烧的课堂虽然慷慨激昂声震屋宇,但孩子不累吗?老师不累吗?激荡的心绪难以平静地领略文字背后的意蕴。

作为老师,年龄再大也不会超过60周岁(如果60周岁就退休了),死水一潭的教室,死气沉沉的腔调,学生不嫌吗?自己不烦吗?在没有生机没有理趣的教学里,老师和学生的思维只能慢慢退化渐渐僵化。这样的教学还不如自学。

教育需要激情,更需要温情,教学应该远离无情。过于枯燥与冷漠,必然会消蚀孩子的求知欲望,冷却孩子温润的心灵。

让教与学都真实而真正地发生,既不声嘶力竭,也不万马齐喑;既不飘忽入云,也不深埋于泥。教育教学是需要掌握分寸的艺术。

温暖的温馨的温和的温情脉脉、温文尔雅,也许是教师职业最需要的温良,也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需要的温度。

(作者单位:全椒县教体局)

2022-04-0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4994.html 1 3 教学需要适当的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