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3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丰富内涵

瞿红霞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同时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这深刻揭示了永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成功密码之一即是“坚持人民至上”。深刻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经验,关键要从理论维度和历史维度两个维度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从理论维度看,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我们在每个时代的理论创新,一定会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最耀眼的底色,成为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那么,坚持人民至上,从理论基础来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比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立场与群众观点。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突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和使命担当;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二、从历史维度看,坚持人民至上是永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政治本色

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来看,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和立场,有着深厚长远的历史渊源,是扎根于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传承之花,体现了我们国家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中关于民本的思想,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发展和超越。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在不同时期对人民作过四种不同的比喻:“上帝”“眼睛”“土地”“水”,这些比喻,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邓小平同志认为,“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些重要观点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当然,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至上理念有着本质区别。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人民始终是君主的臣民、子民,是被统治的对象,而不是对等的政治主体。而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立场,是真正把人民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百年来,我们党真心实意服务人民群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生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作者单位:滁州市委党校)

2022-03-0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1830.html 1 3 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丰富内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