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8日
第A01版:要闻

抓小岗促全市,打造乡村振兴的“滁州样板”

全媒体记者王 琼

编者按:在“大包干”故乡滁州,乡村振兴刚一破题,便得到全面发力推动。全市以小岗促全市,把握好战略与策略关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走出了一条滁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滁州样板”。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视察,下田头、访农户、看望大包干带头人代表、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提出殷切希望: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要让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

这是一种饱含深情的殷切希望。在44年前的冬夜,18个鲜红的手印成为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一个标志,在改革大旗的引领下,如今滁州农业连年丰收,不但吃上了白馍,而且实现了小康。

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殷切希望。在44年后的今春,乡村振兴的号角分外嘹亮,作为改革急先锋的滁州,乡村振兴路该怎么走?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如何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2021年10月7日,省委书记郑栅洁在小岗村调研农村改革等工作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2021年的最后一天,安徽小岗乡村振兴工程启动仪式上,我国首支注册在村一级的乡村振兴基金——首期10亿元的小岗春光乡村振兴基金正式在小岗村落地。这是我市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出的强烈信号,正如市委书记许继伟在仪式上表示的,滁州要坚持“抓小岗促全市”,深化改革再突破,乡村振兴再出发。

壮大产业,提升振兴“底气”

经过8年持续奋斗、5年脱贫攻坚,我市圆满完成了1个县摘帽、123个村出列和20.5万人脱贫的任务,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如何努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我市从守牢防返贫底线、巩固脱贫成果、完善制度体系等方面,探索着自己的路径:对全市7.1万户脱贫户、3568户边缘易致贫户精准制定帮扶措施56.4万条,实施“五大提升行动”,推广“一自三合”模式,成功发行5.5亿元的全国首单“乡村振兴权益出资票据”,举办全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培训班,市、县同步完成乡村振兴部门机构重组、挂牌,安排1.96万名帮扶干部继续帮扶脱贫群众,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

做好有效衔接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产业兴旺是基础。

定远县半面店村曾经是全市123个贫困村之一,村集体经济多年为零。脱贫攻坚以来,该村始终把发展壮大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的主要引擎,积极引入产业项目,2020年、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突破100万元、200万元。

如今在皖东,像半面店村这样的村有很多。我市各县(市、区)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体系,壮大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 2021年,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个,发展优质专用粮食837万亩,“稻虾共作”面积达100.5万亩,“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总数达1046个,总投资130亿元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天长市获批创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粮食稳、人心定。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坚定不移抓好稳产保供,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完成66.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保险试点并在全省推广,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据统计,去年粮食总产94.1亿斤,实现“十八连丰”,连续2年居全省第三。

滁州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位于两大省会城市合肥、南京之间,地理区位特殊、资源优势明显。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不仅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长三角生态安全、服务全国大局的必然要求。

过去一年,我市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落实滁河干流禁渔及池河翘嘴鲌种质资源保护,化肥农药实现“负增长”,农产品合格率超99%,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产业化企业、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遍地开花,建设完成2万亩省级碳汇交易试点基地……在绿色生产方式、观念的逐步改变之下,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真正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深化改革,增强振兴“底蕴”

1月26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小岗村喜迎第五年分红。350元、520元、580元、600元、620元……五年来,小岗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股东分红金额逐年增加。“分红多了,归根到底靠改革!”“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笑着说。

改革,惟有改革。小岗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三个坚定不移”要求,推动农村改革闯出新路子、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五年多来,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169元跃升至30500元,增幅88.6%;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80万元增长至1220万元,增幅79.4%。

数字是最直观的体现,数字的背后是小岗人坚持深化改革不停步,直面新变化新问题,不断深化农村各领域改革的努力与探索。

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登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以村民“入股合作社、抱团促增收”模式试点“股田制”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全村首批664户村民获颁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

在探索农村金融改革上,小岗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使“红证书”变成“活资产”;设立总额8000万元的小岗村“兴农贷”风险补偿基金,发放贷款40户、400万元;与担保公司合作发放“劝耕贷”,采取免抵押方式,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题。

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和“三变”改革上,小岗村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赋予村民对集体资产的股份权能,连续5年为全体村民分红,总额度达1121万元,实现了从40多年前“户户分田包地”到“人人持股分红”的转变。

“我们通过改革集聚要素,整合资源,提质赋能,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惠及民生。”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坚持抓小岗促全市,推进农村改革提速、扩面、集成,是我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闪光点,也是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助推剂。我市各地充分利用改革这个法宝,持续增强农村发展动能,以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深化农村改革的道路上,不断贡献着滁州智慧、滁州方案与滁州力量:定远县探索“田长制”,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椒县盘活农村闲置存量建设用地、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村民参与、集体决策、市场运作的农村宅改“新路径”;南谯区深挖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振兴“井楠模式”……全市逐渐形成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农村改革的良性循环,乡村振兴步伐铿锵有力。

提升颜值,擦亮振兴“底色”

皖东二月,春寒料峭。在四面环山、依山而建的明光市古村落杨港村何郢,放眼望去是一幅山水田园画卷:石制民居错落有致,半山腰的梯田若隐若现,草木装扮的花溪流水潺潺,石磨的小径返璞归真,古色古香的小桥别有韵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皖东,这样的美好乡村比比皆是。近年来,我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切入口,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行走在皖东的乡村原野,随处可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文化多姿多彩,文明新风拂面而来。

村庄规划编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要求。我市对399个乡村建设规划、329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规划进行评估,完成1036个行政村村庄分类,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试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我市完成农村户改厕2.38万户,在全省率先完成问题厕所整改工作,2020年度2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面完成,2021年31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全面推进。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提质改造农村公路,实现所有建制村“村村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以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获水利部、省政府肯定。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乡村中小学校智慧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推广县域医共体试点经验,强化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持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之魂。天长的“孝善值”、小岗村的美德银行、来安的“红色茶馆”、全椒的“90”后青春宣讲员、明光的道德评议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精神品牌、文化阵地,带动乡村群众观念变化,推动乡风文明提升。新农村已然成为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文明花”开遍皖东城乡大地。

当“小岗梦”照进现实之时,滁州乡村振兴步伐铿锵。我市将继续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抓实“百亿小岗”创建,坚持抓小岗促全市,持续壮大乡村产业,提升振兴“底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振兴“底蕴”,连续提升乡村颜值,擦亮振兴“底色”,走出一条滁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乡村振兴的“滁州样板”。

小岗村美丽乡村综合智慧能源项目 全媒体记者卢志永摄

2022-02-1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0601.html 1 3 抓小岗促全市,打造乡村振兴的“滁州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