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6日
第A03版:副刊

正月十五闹花灯

□解成明

正月十五是小年,因这天恰是新春新岁的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晚上一轮玉盘似的圆月高悬于天,朗照人间,注入了几多美好的希冀,令步入新春的人们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元宵节吃元宵。月圆象征着人间美满团圆,首先在饮食文化上显示出来。这一天,人们用糯米粉做成圆子,下汤煮了吃,寓意阖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祈愿一年里万事圆满。

至于正月十五的扎灯、上灯、闹灯、观灯,更是中华民俗文化中一道浓墨重彩、亮丽夺目的风景线。这一民俗大约起源于战国后期,那时的君王和士大夫以及贵族富豪们为了庆贺新年首元,将庭院上下和大门楼都悬挂上灯笼,彻夜通明,表示天明地亮,天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取个好兆头。到了汉朝,这一习俗开始传延民间,灯的形状花样也随之丰富起来,至隋唐时期就更加兴盛了,已不只是悬挂彩灯,还要耍灯、闹灯、赏灯、燃放烟花爆竹,形式花样丰富多彩,正月十五便又有了“灯节”的说法。

进入两宋,一些文人墨客把诗谜写在花灯上,让观灯者猜,于是灯节便多了一份猜灯迷、写灯联的雅趣。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微服出游,显示君与民同乐。其间遇一秀才,朱棣见他连连猜中几个灯迷,龙心大悦,欲试其才情,便出上联“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流。”要秀才出下联,秀才约加思索,即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朱棣大悦,遂赐他为状元。

依照传统,正月初八起就要扎灯,十三试灯,十五就正式上灯、闹灯、观灯了,一直到十八方落灯,整个过大年闹花灯的帷幕才徐徐降下。

传统的灯有南灯和北灯之分,北灯以大红灯笼为主,有宫灯、龙虎狮子灯,还多有京戏中的脸谱和人物造形的走马灯,呈现出豪放大气的格调;南灯以荷花灯为多,有禽鸟鱼虾灯和谜语花灯,多为美巧秀气之作。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油灯、蜡烛灯已成为历史,出现了融形色光声为一体、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各种造型灯、工艺灯、花鸟鱼虫灯、彩光灯、人物造形灯、游动灯、风景灯、音乐灯等等,南北灯形成了大融合,使得我国这一古老的花灯文化青春焕发、大放异彩。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用生动精妙的文笔描写出了元宵灯节的美景盛况。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了元宵之夜,人们在京城长安闹花灯的情景,概括了节日的绮丽月光、灯彩、夜影和众多的游人,表达了人们对元宵节之夜的无限留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则道出了青年男女趁着元夕这一良辰美景相约相恋的情景,“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简直就是一幅绝佳的画面,成为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珠玑妙语。周邦彦《解语花·上元》中的“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将元夕之夜那种彩灯耀市、月华灯影笼歌舞的繁华热闹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使人们华衣盛装游花市、观花灯、赏歌舞的情致跃然纸端。

如今,人们在领略和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生活丰足、欢乐与幸福的同时,重温民族民俗文化,升华民族情感,赓续中华文脉,从中得到亲切而融和、温馨而高尚的民族精神的感染与熏陶,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厚重,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奋进不怠、自强不息的力量!

2022-02-1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0502.html 1 3 正月十五闹花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