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9日
第A06版:副刊

滁州历史上的咏雪诗

○罗 志

飞雪落神州,诗韵流古今。滁州地处祖国的东南部,北临淮河这道中国东部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南面隔老山山脉与滚滚长江咫尺相望。因此,滁州的自然气候也兼具了暖温带到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带的典型特征,夏季多绵绵梅雨,冬季常大雪皑皑。滁州历史悠久,文脉丰厚,琅琊山、醉翁亭、明中都遗址闻名遐迩,欧阳修、朱元璋、王守仁、吴敬梓等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文化印迹。我国历代咏雪的名诗佳句中,在滁州大地留下的诗篇也有不少。这里,笔者从中撷宝拾珍,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边欣赏这些异彩纷呈的咏雪诗。

韦应物雪夜留诗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大诗人韦应物从长安朝廷中的尚书郎贬官为滁州刺史。韦应物在任职滁州期间,或与远方友人诗文唱和,或在山水民间抒情感怀,引得不少名人雅士旅居滁州,留下《滁州西涧》《寄李儋元锡》《寄全椒山中道士》等脍炙人口、传颂千年的诗歌名作。这一年冬天的寒冷雪夜,韦应物因事在滁州下辖永阳县(今滁州市来安县),掌灯独眠,辗转反侧。他想起在滁州州衙的院中挺拔苍翠的松竹披上雪白的冬衣,而那位释号恒璨的律宗大师一定会在今晚看望自己,借宿在州衙内。自己在永阳,恒璨律师在州衙,韦应物想起这一对朋友都会看着雪景而彼此想念。于是,《宿永阳寄璨律师》这首五言绝句便流传下来:

遥知郡斋夜,冻雪封松竹。

时有山僧来,悬灯独自宿。

欧阳修写雪思民生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庆历五年(1045)秋至庆历八年(1048)春在滁州知州任上理官三年,为滁阳文脉留下最为靓丽的一段高光时刻。寒来暑往三度春秋,欧阳修在滁州“与民同乐”,勤政务本,为琅琊山增添了醉翁亭、丰乐亭等千古名亭,为滁州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菱溪石记》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还修浚城池,抚恤民生,宽简治政,政绩斐然。庆历五年,欧阳修刚到任滁州的那一年冬天,滁州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大雪,他了解到“江淮卑湿殊北地,岁不苦寒常疫疠”的实际情况后,对于这场“瑞雪”对滁州大地开春农业生产的帮助充满了喜悦之情。

欧阳修《永阳大雪》

清流关前一尺雪,鸟飞不度人行绝。

冰连溪谷麋鹿死,风劲野田桑柘折。

江淮卑湿殊北地,岁不苦寒常疫疠。

老农自言身七十,曾见此雪才三四。

新阳渐动爱日辉,微和习习东风吹。

一尺雪,几尺泥,泥深麦苗春始肥。

老农尔岂知帝力,听我歌此丰年诗。

曾巩雪后游琅琊山吟诗

古代文学有“唐宋八大家”之称,其中三位,欧阳修、苏轼和曾巩都在滁州留下文学足迹。曾巩年轻时便拜欧阳修为师,一生亦师生亦好友。庆历五年(1045)秋,欧阳修贬谪滁州后,在琅琊山上兴建醉翁亭、丰乐亭和醒心事,留下三篇亭记,其中自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并嘱托前来探望自己的曾巩作《醒心亭记》。庆历七年(1047),曾巩从居住在金陵的王安石处渡江来滁州拜谒欧阳修,居住了二十天,讨论文学,寄情山水,留下了《奉和滁州九咏》一组九首琅琊山上琅琊溪、班春亭、石屏路、幽谷、李阳冰石篆等景观的组诗。其中一首写的是欧阳修、曾巩两位大文学家在雪后放晴之际,畅游雪后琅琊山,遥见“飞光洗积雪,南山露崔嵬”,联想到“长淮水未绿,深坞花已开”,同时为贬谪滁州的欧阳修鸣不平,认为他是“先生鸾凤姿,未免燕雀猜。飞鸣失其所,徘徊此山隈。”不妨寄情滁阳山水,陶冶道德情操,毕竟雪消春回,先生的道德文章总有垂范后世、发扬光大之日。

曾巩《游琅琊山》

飞光洗积雪,南山露崔嵬。

长淮水未绿,深坞花已开。

远闻山中泉,隐若冰谷摧。

初谁爱苍翠,排空结楼台。

䡾䡾架梁栋,辉辉刻琼瑰。

先生鸾凤姿,未免燕雀猜。

飞鸣失其所,徘徊此山隈。

万事于人身,九州一浮埃。

所要挟道德,不愧丘与回。

先生逐二子,谁能计垠崖。

所怀虽未写,所适在欢咍。

为语幕下士,殷勤羞瓮醅。

林㟽雪后登琅琊山忆江山兴亡

南宋福建地区的福清县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林㟽,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中武举状元,后入文官,历任合门舍人,柳州、梧州、潮州等知州,后于嘉泰三年(1203)至开禧元年(1205)任滁州知州,在任时编纂滁州地方志——《永阳志》。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与金朝隔大散关和淮河为界,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从汉唐盛世的南方腹地居然成为了南宋政权的边防要塞。滁州知州林㟽在大雪后登琅琊山,“一亭霁日云头出,万顷光风掌上来。”可谓风光无限,然而遥望北方,“满目兴亡付酒杯”,家国时局,让美好山水又索然无味了。

林㟽《雪后再到》

搅乱烟霞鱼鼓催,枯笻领客立莓苔。

一亭霁日云头出,万顷光风掌上来。

玉粉收须千陇尽,金龙分臂两山开。

俯观人世深如井,满目兴亡付酒杯。

朱元璋咏雪有气势

明太祖朱元璋从濠州皇觉寺的一只要饭碗起家打天下,最后建立起朱明王朝。朱元璋起家贫寒,后来虽然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不过底子薄,因此后来虽然作为开国皇帝,也喜欢附庸风雅、玩玩诗词,不过总归写的较为浅显。但是,毕竟是帝王制作,即使是咏雪诗,他也能吟得极有气势。如他的那首《咏雪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积雪将竹子的枝头压得很低,不过竹子却没有屈服,并没有沾染上泥浆。等到红日东升,云消雪霁,竹子将再次高高挺起,伸向天空,高与天齐。朱元璋的这首诗中,雪成为了竹子的配角,成为朱元璋托物言志的背景:雪象征着北方,也象征着来自蒙古草原的元朝统治者,而兴起于江淮、以南京城为根据地的朱明政权就像这南方的竹子,百折不挠,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天下。

朱元璋还留下其他一些咏雪诗,如《雪诗赓曹文寿韵》:

翩翻飞舞布田垓,似絮还疑玉蕊梅。

一夜扑窗春蝶戏,好风吹去又推来。

再如《又赓张翼韵》:

腊前三白旷无涯,应是天公降六花。

九曲河深凝底冻,张骞无处再乘槎。

阳明先生滁州借雪说心学

滁州城西、琅琊山北脉的丰山脚下、丰乐亭南有一座南京太仆寺,是明代管理南直隶地区马政的机构。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明代心学一代宗师“阳明先生”王守仁由考功清吏司郎中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八年(1513)冬十月方至滁州,次年四月即离职赴南京任南京鸿胪寺卿。滁阳山水见证着阳明先生衣钵的壮大和“心学”体悟的成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阳明遨游山水,览幽探胜,吟咏歌舞之余,更让其门人、后学静习幽思,将自我融入山水景物之中,以撷取山水灵性,透悟人生哲理。

根据《王阳明全集》,王阳明在滁期间,共写下了三十六首诗,对滁州的四季风光都有所反映。如《送德观归省二首》其一:“雪里闭门十日坐,开门一笑忽青天。茅檐正好负暄日,客子胡为思故园?椿树惯经霜雪老,梅花偏向岁寒妍。琅琊春色如相忆,好放山阴月下船。”这首诗中,王阳明抒发了雪后放晴的喜悦,赞叹了椿树和梅花经霜耐雪,不畏严寒的品格,也表达了对自己的家乡、古称山阴的浙江绍兴府的思念。另外一首《送德观归省二首》其二:“琅琊雪是故园雪,故园春亦琅琊春。天机动处即生意,世事到头还俗尘。立雪浴沂传故事,吟风弄月是何人?到家好谢二三子,莫向长沮错问津。”诗中,王阳明把琅琊山的雪景春光与他的故乡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的故园情景融合,感情更为深沉。

王阳明还有《栖云楼坐雪二首》,则思绪悠远,借眼前的雪景来说心学的道理:

才看庭树玉森森,忽漫阶除已许深。

但得诸生通夕坐,不妨老子半酣吟。

琼花入座能欺酒,冰溜垂檐欲堕针。

却忆征南诸将士,未禁寒夜铁衣沉。

此日栖云楼上雪,不知天意为谁深。

忽然夜半一言觉,又动人间万古吟。

玉树有花难结果,天机无线可通针。

晓来不觉城头鼓,老懒羲皇睡正沉。

栖云楼是太仆寺衙署后院的一进小楼,王阳明常在此与他的弟子讲学。这一晚正是隆冬深夜,窗外琼花纷飞,冰溜垂檐,栖云楼内庭树森森,诸生围坐,语酣饮酒,可谓是天地间一大乐事。王阳明僻居滁阳,讲授心学,关心朝政大事,也在讲学修炼中保持着自己的学问道理的精进状态。王阳明又联想到这场栖云楼外的大雪,天意降雪不知为何,“忽然夜半一言觉,又动人间万古吟”,天理万古,人心一念,都是很难琢磨的事情,然而有志者必须在“事上磨炼”,时刻“致良知”之意,才能以通天人之变,做到“玉树有花难结果,天机无线可通针。”只有如此,才能始终保持悟道的状态,直至彻底证悟。

尹梦璧诗画“清流瑞雪”

明代天启元年(1621),浙江湖州贡生尹梦璧任滁州通判时,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以诗画合璧的形式镌之于石碑,立在丰乐亭院内保丰堂的内壁,供人观赏。尹梦璧首创“滁州十二景”,为明清滁阳山水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滁州十二景”中的第四景便是“清流瑞雪”,尹梦璧题诗云:

岭控江淮高刺天,雪中形胜与云连。

鳞飞霄汉龙犹战,步滑关山马不前。

乱压长松成盖偃,半凝奔瀑化泉悬。

道旁快听山翁语,飞尽遗蝗定有年。

诗旁原画本有题字:“山阙崔嵬,险要可据。积雪满空,烽烟净尽。河山一色,故题取耳。”

清流瑞雪这一景观在滁州城西北十余里外的清流关,其关隘依山而建,始于南唐初年,为江淮之间的南北要隘,后周、元末、明末多次在此发生激烈战斗。尹梦璧对清流关崔嵬山势和瑞雪景致情有独钟,不光将这里的“清流瑞雪”列入“滁州十二景”,题诗作画,而且在《南滁会景编》等诗文集中留下其他吟咏清流关瑞雪的诗作:

《雪中过关山二绝》

陌头风雪马头山,肯定征车半日闲。

何似禅栖心自静,冻痕封径不开关。

二月东风尚作寒,关山弱柳未胜攀。

芜祠古树留残雪,写入淮南画里看。

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韦应物在滁州“遥知郡斋夜,冻雪封松竹”,到欧阳修《永阳大雪》描绘“清流关前一尺雪,鸟飞不渡人行绝”,再到尹梦璧题诗作画清流关,千年古郡滁州的山水冬韵正是在这样一位位文化名人、一篇篇传颂诗文、一处处人文景观的不断培植和积淀中,秀丽山水添增出文化底色,历史神韵不断在传承中走向未来。

2022-01-2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9585.html 1 3 滁州历史上的咏雪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