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国内多发聚集性疫情等阶段性冲击影响,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扣“5688”目标、聚焦“五五”愿景,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多数指标位于前列、好于预期,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突出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支撑更加夯实。
招大引强再突破。坚持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实施专业化、生态化、精准化招商。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02个。创新建立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进八大产业链项目346个,占新引进项目总数的68.9%。
有效投入再扩大。把扩大有效投资贯穿到经济工作全链条,建立“管行业必须管投资”机制,开展项目谋划月、集中开工月活动。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470个、新竣工350个、新投产312个。“十四五”期间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500个以上,总投资超2万亿元,发展支撑进一步夯实。
(二)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动能更加强劲。
创新动能激发迸发。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强化项目牵引,加快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总量在全省占比稳居第3位,成功入选首批“科创安徽”试点城市。
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全市新增规上企业370家,总数达2054家、稳居全省第2位,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到220家、居全省第4位,50亿元、百亿元企业分别达7家、5家。
现代服务业提速提效。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0%,居全省第1位。
(三)突出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更加强大。
改革再创新品牌。坚持抓小岗促全市,有序推进74项年度改革任务。扎实推进3项国字号整市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率先开展“田长制”改革,“三变”改革实现村级全覆盖。
开放迈出新步伐。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挂牌运行,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规划纳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四)突出统筹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更加融合。
城市品质建设提升。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以“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工程为重点,主城区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70个,完成投资近210亿元,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获批首批国家级城市更新试点市。
乡村振兴建设提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政策保持稳定,市县两级乡村振兴局全部挂牌成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造农村危房343户,完成农村改厕2.38万户。
基础设施建设提级。滁宁城际滁州段建设全面推进,合新、宁淮铁路开工,沪渝蓉高铁可研获批。滁天、来六、宁洛“四改八”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
(五)突出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更加改善。
环境治理保护有力。以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为抓手,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回头看”专项攻坚,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
绿色低碳发展有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获批首批省级能效引领示范城市建设试点,皇甫山、老嘉山国有林场2万亩碳汇交易试点基地加快建设,全国首笔1.1亿元“碳中和挂钩贷款”落地滁州。
(六)突出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社会保障取得重大进展。深入实施32项民生工程,为民十件实事全部完成,全年民生支出392.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85%。
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步。新增公办幼儿园35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居全省第1位。公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完成发热门诊建设。
社会治理取得重大成果。平安滁州加快建设,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平安乡村创建率达92.1%,人民群众安全感居全省第1位。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和疫情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困难还不少,部分企业面临成本升高、用工紧缺、出口不畅等问题;一些园区发展和项目建设还面临空间受限、用能制约等问题;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要精准发力,新型功能区建设还需强化项目支撑;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均衡,县域经济还不够强,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仍需加强;生态环保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居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稳定市场预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与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总的看,世纪疫情冲击下的百年变局加速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市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加速释放,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国民经济循环加快畅通,有利于我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全域更好发挥产业承接平台功能,加速集聚人才、技术、产业、资本,推进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市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有利于我市加快推进“亩均论英雄”等牵引性改革,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放大联动创新区等平台作用,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我们要强化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一步提高我市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建议202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主要考虑:一是体现中央和省经济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稳促进、以进保稳,统筹好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性关系,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体现做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的目标追求。瞄准“5688”目标不动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3400亿元,有望提升至全国第87位,稳居长三角第25位、全省第3位;财政收入实现404.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占长三角平均水平74%,较2020年提高1个百分点。考虑到随着总量扩大,经济增长的难度增加,明年预期目标高于“十四五”规划增速,为后期应对不可预见的外部风险冲击预留空间,掌握工作主动;同时对标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突出经济结构调整、新动能培育、质量效益提升,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三是体现既实事求是又积极向上的担当作为。一方面,适应宏观形势变化,兼顾需要与可能、短期与长期,稳妥慎重安排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转型升级留出必要空间。另一方面,积极向上、奋力进取,稳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体现滁州抓住用好多项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的主动性创造性,树立雄心壮志,敢于和全国比、同发达地区比,对标对表、拉高标杆,让标兵越来越近、追兵越来越远,确保实现“十四五”目标的同时,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多贡献。在实际工作中,要奋力赶超、力求多超,努力缩小与省内先进城市的差距、在长三角争进位。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党代会部署,聚焦“5688”目标和“五五”愿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奋力冲刺全国八十强,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双招双引”一号工程,着力培育经济增长动能。
全力以赴招大引强。加快完善产业链招引机制,聚焦八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全面绘制产业链图谱,建立“目标企业”资源库,策划和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做长做宽产业链。
全力提速项目建设。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行动,聚焦新兴产业百亿项目攻坚,实施“15125”项目计划。
全力加快招才引智。
(二)聚焦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着力争当开放合作排头兵。
全面推进新型功能区建设。全力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20平方公里启动区一期基础设施全面建成、二期完成拆迁。
全面加快皖北振兴。编制“1+4”“四化同步”实施方案,建立“四化同步”项目库,整市域推进“四化同步”,务求取得示范性进展。
全面深化合作共建。制定南京与滁州结对合作帮扶实施方案,强化市级统筹、县域合作。
全面加速设施互联互通。
(三)聚焦实体经济做强做优,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地。
加快壮大先进制造业。聚焦省“4116”目标,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开展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等六大行动。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争创“两化”融合发展试点企业和示范园区,力争再获批2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加快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四)聚焦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着力争当全国改革地方样板地。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持续深化综合医改。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续深化市场化配置改革。
(五)聚焦城乡区域发展,着力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
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高质量完成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快推进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适时启动滁来全一体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各组团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及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形成“一主四副”的总体城镇发展格局。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提升乡村全面振兴步伐。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
更大力度推进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长效落实“十年禁渔令”。
更高标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行动,抓住能耗“双控”制度调整机遇,优化项目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加快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增加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
更实举措筑牢生态屏障。全面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大力实施“五大森林”行动,扎实推进淮河干流、长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持续开展“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
(七)聚焦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力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全面落实各项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畅通农民工就业渠道。
大力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扎实实施民生工程,切实办好十件为民实事。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
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严格执行“1+9+N”方案体系,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各位代表,加快发展时不我待,使命在肩只争朝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解放思想、奋勇争先,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全力冲刺全国八十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