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滁州市林长制改革实践的探索路径

李志忠

安徽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科学谋划了林长制改革。几年来,我市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在林长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林长制改革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总结我市几年来林长制改革实践的经验做法尤为必要。

一、科学谋划改革任务,明确工作方向

为全力打造全国林长制示范先行区滁州样板,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根据我市森林资源特点,按照问题导向,我市明确提出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的“五绿”任务。

护绿。针对生态系统子系统的森林被破坏的现象和风险,通过“护绿”坚守红线。改革过程中,我市大力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结合我市特色,我市提出了打造江淮分水岭生态保护样板区的目标,并从完善自然保护地监管体系、加强林业资源安全巡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个方面明确了网格化护绿的任务。

增绿。森林既要保护,更要通过增绿弥补短板,加强建设。我市着眼统筹城乡造林绿化,推动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和森林生态廊道建设,鼓励公民参与造林绿化。按照“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要求,我市制定了相应发展规划,优化国土绿化空间布局,提出了重点打造以全椒西北部、南谯西部为主的百万亩森林生态康养基地,以明光东南部、来安西北部为主的百万亩森林生态产品基地,以定远西北部、凤阳南部为主的百万亩森林生态屏障基地,着力构建全域700万亩森林资源和谐共生、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生态体系,并通过项目化增绿和着力实施七大增绿行动来落实规划,大力绘制“江淮绿色门户、醉美山水亭城”美丽画卷。

管绿。森林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管绿”筑牢防线。我市大力加强森林经营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规范林业行政执法,建立健全林业灾害风险评估、安全预警、综合防范、应急救援机制。我市秉承信息化管绿理念,投资3000万元,建立林长制信息系统和“五个一”APP平台,打造集营造林管理、林木采伐、资源监测、项目建设、森林防火、林业产业发展等多功能大数据平台,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决策支持、应急处置系统,健全森林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智慧林业综合指挥中心和信息化平台。

用绿。森林既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也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功能,要通过用绿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市大力实施林业增效行动,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林业产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组织培育碳汇森林,推动林业碳汇交易。秉承以产业化落实用绿理念,我市聚力发展薄壳山核桃木本油料、麻栎生物质能源、杜仲新兴战略产业、乡土特色苗木、森林旅游康养、林产品精深加工、林下种养业等七大产业,并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活绿。护绿、增绿、管绿、用绿四大任务的实现需要通过活绿来推动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攻坚克难,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改革过程中,我市秉承市场化导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落实保障林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优化林业营商环境,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林业投入机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进一步激发林业发展新动力。

二、大力构建工作体系,推动任务落实

为了保障林长制相关任务落到实处,我市通过大力构建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等“五大体系”推进相关改革。

构建组织体系。林长制度的推行存在着末梢组织的打通和末梢功能的构建问题,林长制任务的实现和制度执行需要依靠强大的组织才能实现从上到下贯通,健全的组织体系功不可没。组织体系构建中的领导高度重视的工作机制非常重要,需要高位推动的执行机制。为此,围绕保护发展森林等资源核心,我市建立了从上到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林长的组织体系,市、县(区)都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和林长,并确定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乡镇党政领导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都担任林长。

构建责任体系。实行林长制,需要确定林长保护发展林业的职责。林长制坚持把对责任主体的明责、履责、追责作为改革内容的主线。在全域范围内逐级设立林长,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各级林长都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责任,各有关部门也有明确切实的职责任务,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有专员专管,每年进行考核评价,兑现奖惩。

构建制度体系。依靠制度推进林业治理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和林长制有效实施的坚强保障。实施林长制需要建立林长巡林、林长会议及成员单位职责、工作督察、考核评价、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等一系列制度。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聚力推进林长制,形成了丰富的创造性实践和先进性典型,为推进林长制改革提供示范性样板。

构建政策体系。林业作为基础性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而且对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为突破这些制约瓶颈,需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强化服务保障,着力解决要素支撑问题,全力激发林业发展活力。良好的制度要配套良好的政策,才能产生良好的效能。林长制绩效是制度效应与政策效应相结合的结果。林长制相关制度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过程转化为了林业治理成效。我市制定了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快林区道路建设、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等10多个方面的配套措施,打出了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构建工作体系。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林长制改革推进会和市级林长会议,市林长办实行月通报、季调度,跟踪问效,每年委托第三方评估改革进展情况。建立了林长制“五个一”(一林一档、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员)服务平台,有效保障林长履职。

(作者单位:滁州市委党校)

2021-12-2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7333.html 1 3 滁州市林长制改革实践的探索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