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第A03版:副刊

冬至话民俗

□宣金祥

在记忆中,冬至在传统节庆的谱系里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节日,是漫漫冬季中白天变长的开始,这些都是幼年时从母亲教的童谣中获得的,那歌谣是这样唱的:“过冬至,长枣刺;过五豆,长斧头;过腊八,长杈把;过一年,长一椽。”我们知道,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变长,黑夜渐短;寒冷收敛,阳气释放。在歌谣中,年节似乎招手示意一般与冬至遥遥相望,仿佛久别的亲人从远处走来,在盼望中走近。而这一切,都没能使冬至的名分跨越一般节令的阈限。文史资料中,这方面的描述更为清晰透彻:

古人对冬至节十分重视,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至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当天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学生放假,民谣说“冬至大似年”,所以旧时利津、夏津等地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太原、西安、济南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读书人也相互赠送贺片。各地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

现今,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有的是横十画、竖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冬至节,在吃食上有讲究。“冬至馄饨夏至面”,山东、山西、陕西等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这天要吃馄饨或者水饺。有的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饺儿”谐音“胶耳”。在山东临沂、邹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习俗。如临沂用五谷杂粮面蒸窝头,邹城蒸饽饽,传说蒸冬是为了祈祷来年扬场时有风。民谣说:“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阳至,冬至以后阳生,正如杜甫诗中所写“冬至阳生春又来”。人们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团圆子或冬至团,以象征团圆。饽饽和蒸窝头是团圆子的演变。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冒。《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北方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

另外,古代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2021-12-22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7276.html 1 3 冬至话民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