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兴国
一个星期天,我正在院子里给花浇水。突然邻居家的小男孩跑过来问我:“伯伯,稻穗是什么?”我一听愣了,心想:“二年级的孩子,怎么连稻穗都不认识?何况还是农村的孩子?”我对他说:“稻穗是水稻结出的果实,我们吃的大米就是用稻子加工而来的。”他听后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这件事让我困惑,也让我深思不已。
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不认识农作物,不知道农作物播种、收获的季节,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农村孩子的生活除了做作业,就是看电视、玩游戏,家长到田里劳动,也从不让孩子去帮忙。而城里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在学校,孩子们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学校也从不敢组织孩子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孩子们几乎和大自然隔绝了,没有了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自然也就丧失了认识事物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小时候。那时我们上学课程不多,作业也少。只要不上学,整天都在田里、河边玩耍,逮鱼、摸虾、戏水,或者帮父母拔草、收割,或挖野菜、放牛。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我和小伙伴们很自然地就认识了各种野花野草,学会了各种农活技艺,练就了各种生存的本领。那时的日子虽然苦,但是生活是充实的、快乐的。很多童年趣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如果说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属于“放养”,那么现在的孩子就是被“圈养”了。“放养”突出的是一个放字,即放手让孩子到广阔的空间去,在实践中接受锻炼,习养性情。而“圈养”注重的是一个“圈”字,即把孩子圈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驯养。一字之差,效果迥异,一个是开放的,一个是封闭的,一个是活泼的,一个是呆板的。虽然,小时候我们的老师、父母并不一定懂得多少育人的理念,但是,那时的教育显然更契合孩子的天性。
现在时代进步了,教育环境优美了,教学条件先进了,孩子们的能力反而越来越差了。问题全在于“圈养”式的教育。就像鲁迅先生《故乡》一文中说的:闰土心中有许多新鲜事——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等等,而自己整天只能看到四角高大的围墙上的天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选拔性的,学生只要考出了高分,就能上好的学校,也就能找到好工作,就会有好的未来。在这样的体制下,学校、家庭就会以此为目标对孩子进行教育。把孩子圈养在家庭和学校,用书本的知识、大量的习题“喂养”孩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按理说,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教育理念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然而,很多学校紧跟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随棒起舞,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工厂流水线作业的形成,用一定的模子,把孩子制作成学校、家长希望的那样所谓优质的产品。而家长也紧随学校挥舞的大旗,硬逼着孩子参加补习班、辅导班。孩子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着,在学校、家庭双重的圈养中,迷失了自己的天空。
在石头上边跳来跳去,爬上树去抓小鸟,躺在草地上玩耍……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经典画面。而现在的孩子,待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他们不在搭建树上的小屋,追逐美丽的蝴蝶,而是把更多的休闲时间花在手机上,去打游戏,刷抖音,看动画片了。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对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为了让孩子们亲密接触大自然,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最好是让孩子们去参加户外活动。户外活动能为人类补充能量,获得灵感。户外活动的空间是无穷无尽的,激发孩子对户外活动的热情也是极其简单的。因为自然无处不在,只要你打开房门,定会看到春暖花开。
让孩子去拥抱自然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生命向往自由,渴望有广阔的空间展翅翱翔。学校、家庭作为学生生命栖息的场所,理应为孩子的幸福成长搭建坚实的舞台,让孩子曼妙的舞姿恣意绽放,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拥有一段美妙的人生经历。
(作者单位:明光市自来桥小学)